貳、資訊安全 | |||||||||||||
資訊安全的種類: | |||||||||||||
「電子化的政府」是我國積極倡導及推展的方向,許多便民的措施都可透過電腦和網路來完成,因此現在的個人乃至於學校和公司行號對電腦的依賴程度也愈來愈深,因此如何確保「資訊安全」,已是我們推展資訊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課題,哪麼有那些原因會導玫電腦當機或資料遭到破壞或損毀呢?其常見的因素整理如下表:
然而預防的工作重於事後的補救措施,因此針對這些破壞因素我們可分幾個層加來加以說明:
|
|||||||||||||
常見的資訊安全缺失: | |||||||||||||
|
|||||||||||||
常見的資訊作業習慣缺失: | |||||||||||||
|
|||||||||||||
防止資訊洩密的方法: | |||||||||||||
|
|||||||||||||
電腦病毒 (VIRUS): | |||||||||||||
『電腦病毒』並不是一種會導致人體生病的病毒,它只是一個(或一段)程式。一般而言,這些程式都很小,但是具有繁殖或感染的能力,有些甚至對於資料或軟體具有破壞力;由於這類程式的行為模式類似真實世界中的病毒,因此我們稱之為『電腦病毒』。
由於創造病毒程式的設計師希望經由不知情的使用者執行該病毒程式,因此它們通常會修改幾個一般人常用的系統或工具程式,並將病毒程式附在這些程式上。當使用者執行該系統或程式時,自然而然會去執行到病毒程式碼。病毒程式碼被執行後,一般都會立刻去尋找其它合適的檔案(例如:其它的執行檔),並將自己的病毒程式碼複製一份到該程式中。如此週而復始的進行,這就是所謂的「繁殖」或「感染」。 至於所謂的破壞,其實所指的就是刪除檔案、修改資料、讓系統(或被感染的程式)無法正常工作、其至是透過網路將電腦中的資料傳送出去等。如果病毒程式破壞的檔案是極為重要的資料,那麼所造成的損失將是無法估計的,這就是為什麼『電腦病毒』讓人聞之色變的原因。 由於每個人設計病毒的動機不同,所以所造成的中毒情形也都不同,比較輕的情形大概有下列幾種情形:
|
|||||||||||||
電腦病毒的分類: | |||||||||||||
電腦病毒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 檔案型病毒 這種病毒通常寄居在可執行的檔案中 (副檔名為 .COM、 .EXE的檔案),當程式執行時就會到磁碟中找一個未受感染的檔案來感染。 開機型病毒 這種病毒通常是躲在磁片或硬碟的啟動區中,電腦一開機就會常駐到記憶體中,殺傷力為所有病毒之冠。 複合型病毒 這種病毒是結合了檔案型病毒和開機型病毒的特性,為最難解毒的病毒。 網路系統病毒 這種病毒是針對 Novell 等網路管理系統所設計的,種類不多但毒性極強感染力也很強。 千面人病毒 這種病毒相當的奇特,因為它們每感染一次,就會改變自己的病毒碼,為最難抓到的病毒。 巨集病毒 常感染文件中的巨集,例如 (Word 或 Excel)文件中的巨集,此種病毒有愈來愈多的趨勢。 常見的解毒軟體如下: |
|||||||||||||
[壹、使用電腦的倫理][貳、資訊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