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運動生理學及工作生理學,對運動強度來做分類,這個區分是對正常成人而言,不一定適用於小孩、老人或病人。
有些人認為從日常活動中即可獲得足夠的運動量。然而科學家們卻研究出,人類的肌肉若沒有定期運動,會依一定的速率退化下去。例如一個人若三天保持不動的姿勢,肌肉的最大力量就會喪失五分之一,其他如循環、消化、呼吸,甚至神經系統也都會有類似的變化。在現實生活中,當然也不完全有如上的情形,但總有程度上的差異。所幸的是,運動可以使這些退化現象迅速恢復過來。
運動狀態
|
每分鐘
消耗熱量
(卡/分)
|
每分鐘
消耗氧氣量(升/分)
|
每分鐘
心跳數
|
運 動 實 例
|
休止狀態
|
1.0∼1.5
|
0.2∼0.3
|
60
|
|
輕度運動
|
1.5∼5.0
|
0.3∼1.0
|
60∼100
|
散步、家務
|
中度運動
|
5.0∼7.5
|
1.0∼1.5
|
100∼130
|
跳舞、高爾夫球、保齡球
|
強度運動
|
7.5∼10.0
|
1.5∼2.0
|
130∼150
|
排球、乒乓球
|
極強運動
|
10.0∼15.0
|
2.0∼3.0
|
150∼184
|
足球、藍球、徑賽(長跑)
|
疲憊運動
|
大於15.0
|
大於3.0
|
大於180
|
摔角、拳擊、徑賽(短跑、中距離跑或長跑末段衝刺)
|
經過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們的廣泛研究後,發現每個星期三天(但不是連續的三天)有計畫的運動即可維持身體的健康。就好像我們的身體貯存某些維生素,而必須定期攝取一樣。一天的運動也無法維持日後三、四天身體的活力,所以每隔四十八到七十二小時,就必須活動一下,以保持身體的活力。
一次運動究竟最少需要多少時間,才能發生效果呢?我們的身體有四百多塊骨骼肌,它們負責關節的活動、姿勢的維持、體重的支撐及循環、呼吸、排泄等正常機能的運行。當這些肌肉經久不用時,就會鬆垂無力失去彈性而且變形。
因此,一個理想的運動方案,應該將這些肌肉都包括在內,並使所有關節獲得完全的活動。即使平常所做的運動,也應該使主要的肌肉群獲得充分的收縮和伸張,而這要在短短的五分鐘內,靠四、五種運動來完成是辦不到的。依照專家的經驗,最少需要二十分鐘的時間才能獲得適當的運動量。(注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