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前活動

1. 教師準備一支籐條及竹竿。(配合教學活動示例3)
2. 同學分組準備一隻熟雞、鴨的腿或翅膀部位的骨骼。(配合教學活動示例4)
3. 教師準備跳繩兩條。(配合教學活動示例5)。

(二)、教學活動示例

1. 請學生做舉手......等動作,讓大家想想,人為什麼能運動?運動器官包括哪些呢?(1-1)
2. 教師以人體骨骼模型、掛圖或投影片說明人體骨骼之區分(1-2)
3. 請同學上臺設去彎曲籐條與竹竿,結果如何呢?以之說明人體骨骼的成分因年齡而有不同及其對人們之影響。(1-3)
4. 4. 學生們分組觀察平日常吃的雞腿或雞翅膀。(1-4)觀察之重點包括:
 
(1) 關節。
(2) 肌肉和肌腱。
5. 請兩位同學上臺示範,另請兩位同學協助測量與記錄兩位示範同學運動前的呼吸和脈搏次數。接著,讓兩位示範者分別做跳繩或伏地挺身等較劇烈的運動,三分鐘後停止。再請兩位協助者再次測量示範者運動後的呼吸和脈搏次數。然後,請兩位示範同學說說運動後,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有什麼感覺和變化。教師歸納說明運動時的生理變化,及運動對個人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影響。(2-1)
6. 分組進行下列討論:(2-2)
 
(1) 偶爾心血來潮的運動和持之以恆的運動,哪一種效果較佳?如何使自己能持之以恆地運動?
(2) 從事運動時,應該注意或考慮些什麼?
(3) 哪些運動對增進健康體能較有幫助?
(4) 哪些運動較不受時間和場地的限制,幾乎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分組報告後,教師做簡單的歸納整理,並提示運動進行的正確方法。
7. 教師請兩三位平時較不做運動的同學說明不常運動的原因。通常除身心障礙而不便運動或無法運動之外,大部分的原因可歸納為:
 
(1) 沒有時間。
(2) 場地的限制。
(3) 不知該如何運動。
(4) 不認為運動有什麼好處,或沒有動機。同學說明後,教師應針對這些「藉口」加以糾正並說明:(2-3)
  1. 運動項目的選擇須視身體狀況、年齡、性別而定,只要身體的健康情況良好,每人都應該選擇一兩種可以終生實施的運動。
  2. 每天只要能有效地運動達二十分鐘以上,即可促進肌肉、骨骼、呼吸、循環等生理功能。
  3. 許多簡單的動作或體能活動並不需要很大的空間,但若行之有恆,對身體仍有莫大的益處。其實偶爾利用身旁的器具、家具等做彎腰、伸腿等等動作,也可鬆弛緊張的肌肉。
  4. 剛開始運動宜緩慢、穩定,但求有效不求量多,以後再隨著體力之增進而增加。
  5. 對運動缺乏動機的同學,可以三兩成群,互相督促,務必讓自己從運動中領略出效果。
8. 8.教師列舉下列生活經驗,並讓數位同學發表個人感想及意見:
 
(1) 參加健行、爬山等戶外活動,連續走了一個鐘頭時會有什麼感覺?    這時最希望能做什麼?
(2) 車輛使用過久時,需要進廠去修護、保養,人體也需要如此嗎?
(3) 鳥兒飛累了會棲息在架上及電線上,小狗也常在屋角打盹,魚缸裡的魚兒到夜晚時活動會減少,甚至動也不動,這是什麼原因?人也會這樣嗎?同學發表意見及感想後,教師說明疲勞產生的基本情況──連續從事芋種活動的時間過長,造成身體的負荷過大,並引導出及時休息的重要性。(3-1,4-1)
9. 教師說明疲勞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點:(3-2)
 
(1) 生理性疲勞:
  • 養分供應不足,不能產生能量以供應活動所需。所以在長期勞動或空腹     時,常感到全身無力。
  • 廢物未移除,積聚體內所引起,因此每次在劇烈運動之後,四肢的肌肉常感到疼痛,這就是廢物積聚過多所致。
(2) 心理性疲勞:
  • 長期從事勞心工作,過度使用腦力造成。
  • 因長期情緒不安,如緊張、憤怒、恐懼而造成。
(3) 疾病性疲勞:

因罹患某種疾病時,例如感冒、肝病等,疲勞的現象較為普遍而明顯。

10. 10.全班同學分為若干組,討論下列的幾個個案,他們都感到疲憊,只是原因不太相同,找出讓他們疲累的原因,並尋找解除途徑。(3-3,3-4)
 
(1) 陳坤茂是建業建築公司的建築工人,整天在鷹架上搬上搬下,常常是汗流夾背,晚上回到家,常感到身心疲憊。─生理疲勞
(2) 林雅青是○○國中一年三班的學生。本週五學校將舉行本學期第一次段考,雅青是個好強的學生,她希望能爭取到前三名,因而整天埋頭苦讀,情緒一直顯得很緊張,可是卻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心理疲勞(情緒緊張)

同學討論後,教師歸納以下重點:

甲、 疲勞的種類因造成因素的不同而可分為幾種。

乙、 不同種類的疲勞應當有不同的防範和消除的方法。

11. 教師列舉下列事實:(4-1,4-2)
 
(1) 許多公司行號在上午和下午都有一段小憩時間,稱為「上午茶」或「下午茶」時間。
(2) 小學時有「課間操」時間。
(3) 每個學校中午有時都有「午休」時間。
(4) 每堂課之間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
再讓同學想一想,討論這些時間的真正作用何在?並提醒同學:我們一生當中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休息及睡眠,這些時間並不是白白地浪費了,而是使其他的時間更充實而有意義。
12. 教師請數位同學報告自己每天的睡眠,以及就寢和起床的時間。然後由全班同學分組討論下列問題:(5-1,5-2)
 
(1) 自己是否在一定的時間上床睡覺,超過了時間還末就寢會有什麼感
覺?會影響第二天的活動及工作嗎?
(2) 上床後是否很快就入睡?經常無法入睡的原因是什麼?
(3) 在哪些情況下容易使人入睡?
(4) 哪一種床鋪睡起來比較舒適?然後由教師作歸納說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