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考資料

<目錄>

1. 什麼人際關係(一)
 
(1) 人際關係
(2) 友伴交往過程
(3) 和同學相處
2. 良好人際關係的原則(二)
 
(1) 互相尊重
(2) 了解自己
(3) 客觀認識對方
3. 增進人際關係的方法(三)
 
(1) 真心對待
(2) 主動關心對方
(3) 保持良好的溝通

 

(一) 人際關係的涵義與特性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係。人際關係的和諧與否繫於個人待人處事的態度與能力。

  人際關係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是不斷在改變的,不是變得更好,就是變得更壞,不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一樣。

  人際關係的另一個特性,就是它的發展是具有階段性的。人際關係的發展一般可分為五個階段:接觸期、涉入期、親密期、惡化期及解體期。

1. 接觸期:
人際關係的開始,雙方第一次見面,彼此打量對方,許多學者認為平均四分鐘內的接觸,我們就決定是否喜歡對方,是否願意與對方繼續交往。因此,人際關係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2. 涉入期:
這是人際關係的第二階段。在此階段,彼此會進一步去了解對方,也讓對方了解你。雙方的基本人格特質、人生理念、嗜好、經歷背景在此時會逐漸顯現。如果兩人相談甚歡,就可能進入下一個階段。相反地,如果彼此相異點多,則雙方可能逐漸疏遠或停留在此階段。
3. 親密期:
雙方間有了某種承諾與默契,相聚在一起的時間會增加,談話內容更深入,此時有可能在親密期裡變動。但也可能因其中一方感到受束縳,或覺得兩人間的關係進展太快,而刻意將雙方的關係帶回涉入期。
4. 惡化期:
在親密期因彼此的占有慾過強,導致磨擦與關係惡化;或因環境的改變,雙方產生衝突。雙方關係進入惡化期。
5. 解體期:
惡化期使雙方產生不舒服的感覺,除非用建設性的方法解決問題,否則就可能使雙方間情斷義絕,進入解體期,雙方宣告結束彼此關係。

  不用的人際關係,常停留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例如:醫師和病人的關係,通常止於接觸期,而家庭成員則多數處於親密期。

  人際關係需要靠時間和精力去建立和維持,另外,某些特質可使人際關係往好的方向改變,我們要培養這些特質,才能促進個人的心理健康。

(二) 良好人際關係的原則
 
1. 人際關係是指個人與個人或團體之間的交往關係。
2. 建立人際關係的三個原則是:互相尊重,了解自己和客觀認識對方。
a.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哪一個原則的發揮?互相尊重。
b. 如果自己有表演天分,可找機會顯露。如果覺得自己所知不多,就樂於當個觀眾。這表示這個人做到了上面哪一個原則?了解自己
c. 我們常認為成績不理想的人一無可取,這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哪一項原則?客觀認識對方。
(三) 增進人際關係的方法
 
1. 人際關係的建立
  人際吸引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為了培養本身的吸引力,當充實自己的內涵,注意儀表,培養興趣與專長,和鍛鍊能力等方面著手。
  1. 的吸引力是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
  2. 時空的接近:人與人的相互吸引,必須有時空接近的配合,隨著見面次數增加,印象日益深刻
  3. 互惠的往來:喜歡的互惠使彼此覺得對方接納自己的感情,而願意投入更多情感。雙方都得到利益與成長的人際交往,才能長久維持。
  4. 才華與能力:能力高或有才華的人常是大家喜歡的對象
  5. 態度相近似:在人際交往的最初階段,雙方忽須在態度上、興趣上和觀點上有交集,才可能讓彼此的接觸繼續發展下去。
  6. 需求的互補:彼此在心理需求上有互補的情況,使雙方產生一種「相互依存」的感情。一般而言,最初的相處,態度相似的成分居重要地位,但隨相處時間的增長,需求互補的因素就愈為重要了。
2. 人際關係的增進
人際關係的增進必須花時間、用心思和講技巧的去經營。
  1. 建立「我好你也好」的態度:抱持「喜歡自己,喜歡別人」的人生態度,讓我們喜歡與人溝通、交往,故能有較好的人際關係。
  2. 真正認識及了解自我:透過自我的反省及衷心的接納他人的回饋,了解真實的自我,才不會以自己的偏見去看別人。
  3. 真正承認別人的存在:尊敬他人,也會受到別人的尊敬。
  4. 以溫暖真誠的態度待人。
  5. 培養自己的能力與興趣。
  6. 注意自己的儀表。
  7. 充分與人溝通並適切的表達自己意見。
  8. 誠心的讚美,善意的批評。
  9. 培養適度的幽默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