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的前身是「內惟埤」,在內惟埤時期,當時的範圍含蓋現在的「婦幼醫院」達中華路旁。

源起

  內惟埤原只是一個水塘,清朝康熙(1662∼1722)年間,為便利農田灌溉,逐漸被闢為人工水埤,盛產蓮藕、菱角、魚蝦,也滋潤著附近廣闊的田野,可說是內惟居民生命的源頭。

  

內惟埤的生態

  埤裡養有吳郭魚、大頭鰱、鯽魚和貝類等,每年一次定期「刻埤」(台語譯音)將埤中水放流到適宜撈魚的水位,管理者將主要養殖的吳郭魚、大頭鰱等批售出去;然後再放魚苗繼續下一年的養殖。刻埤時,民眾們早已備妥水桶、大大小小的容器站在岸邊伺機下水搶撈,內惟居民們有如參加一年一度的盛會,有些民眾撈到的貝類、魚等還可到市場出售,真的是現撈的,其中以肚子大大的、鱗片是銀白發亮的「本地鯽」最受歡迎,另外,還有土虱魚、鰻魚、泥鰍、鱔魚、田螺、石螺以及菱角等,這裡的菱角顆粒不大、角是針狀的。埤邊還有養鴨人家。

  本來這裡是高雄地區僅次於澄清湖的候鳥棲息地,白鷺鷥、水鴨、伯勞鳥等鳥類,白天在埤邊覓食,傍晚飛回壽山棲息,後來有人在此槐自填土佔地,優美的景觀逐漸消失了,候鳥也不再來此棲息了。現在的吳鳳路底接成都路(已於89年5月封閉)這裡種滿蓮藕,每逢蓮花盛花時,桃紅色與白色的花苞搭配綠葉搖曳生姿,好美好美,加上自然的清香味,有如人間仙境,經過這裡時還可順手栽幾株回家。這條路上有一條小橋,傍晚時,散步其中欣賞湖水風光、看壽山夕陽,再聽聽火車汽嗚聲便知道已是幾點鐘。

※編者乃內惟土生土長,在國中時代曾與同學在此拍照,當我寫『高雄愛河』時回頭尋舊時照片,就是找不著,只能靠記憶搜尋片段記憶與大家共享歷史鏡頭。我還曾獨自一個人在埤邊撈田螺與石螺,與鄰居同伴在附近的稻田撈浮萍,也曾經為了閃火車躲到鐵軌下的橋埻(現在詺傳路之平交道),曾跟二哥在附近吊青蛙等等。

  在九如四路尚未開通前,埤旁的龍水路是內惟通往中華路的捷徑,龍水路順著愛河通到治平橋,當時夜間沒有照明設施,經過時必須小心慢行,否則一不小心可能會跌入河裡。目前若要尋找舊時路,只能靠美術館側邊新疆路底(已於89年5月封閉)馬卡道路(原名翠屏路)旁那一排僅留數棵的椰子樹與阿彌陀佛石碑尋找記憶中的內惟埤了。這裡也是內惟埤管理中心所在地。

  附近(現今成都路、中華路與河西路)尚有多家木材、合板廠,如林商號、新亞、裕國、亞洲等,愛河是他們運輸進口原木的主要水道。運送原木的方法:一艘船拉著由鐵索串聯的原木,原木上站著拿長竹桿的工人隨行照顧原木,從高雄港往上游行向目的地的儲木池。

 

   回美術館   戀戀愛河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