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河之名變變打狗川、高雄川、高雄運河、愛河、仁愛河

打狗川清朝時期並不叫愛河,而是稱為打狗川。那時河道有現在的二倍寬,是先民生活的重要依靠。

  據長年居住中都的劉老先生講述,光復初期,中都的河川附近還可以撒網補魚,後來汙水、汙泥積增,也就看不到了。

高雄川日據時期,因築高雄港使得濬深愛河,縮小河寬,以利工業產品運輸使用。日本人嫌『打狗』二字不雅,以諧音轉譯為『高雄』,稱為「高雄川」。

高雄運河日據時期曾濬治愛河成為人工運河,漲潮時可行駛小輪,潮落時亦可泛舟期間,逆流而上可達灣仔內,故亦稱「高雄運河」,河岸楊柳低垂,曾風靡台灣一時。

  聽老人們講,他們從「內惟」往「凹仔底」到「新大港」(現今民族路與孝順街)附近,還需『擺渡』或拉繩索式坐竹筏,越過河川。

愛河台灣光復後,兩岸闢為河畔公園,在兩岸立柱,以鐵索連接為護欄,沿河全面綠化,花木扶疏,椰林疏影,垂柳芳茵,旖旎如盡,由於勝景無限美,吸引著對對情侶,到處雙雙倩影,或並坐或慼欄,喁喁細語,極富羅曼蒂克的浪漫的情調;而殉情者也都憧憬於,經報章渲染後,遂有『愛河』的美稱。

仁愛河民國五十七年為尊崇先總統 蔣公暨宋夫人仁德配天,萬壽無疆,奉核定「壽山」易名「萬壽山」,「仁愛河」易名「仁愛河」,以誌嵩壽之慶。

 回目錄   愛河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