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河的上游在高雄縣仁武鄉八卦村的埤塘,下游注入高雄港,支流有四條,由北而南是寶珠溝、大港溪運河、三塊厝溪及菜公溪。愛河的形成很晚,要到明清之際才有明顯的溪溝出現,之前的愛河本支流所在之地都和高雄港一樣是一大型的內陸淺海地區,打狗山、半屏山約於四十萬餘年前形成,又稱高位珊瑚礁,其間的內陸淺海就是愛河的前世,後由於地層不斷上升,沿海淤積作用使得海岸線逐漸後退,高雄沿海的沼澤、泥灘、鹽湖和溪溝交錯,愛河、前鎮河和後勁溪同時出現。 歷史學者鄭水萍把愛河生命史的變遷,歸納為六個時期,分別是(1).自然河川前期、(2).明清鹽埕開發時期、(3).日據時代高雄運河時期、(4).光復後愛河浪漫時期、(5).黑河時期、(6).拯救愛河時期。 有關愛河的整治過程即愛河今生的形成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