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河曾經是水流清澈而風光綺旎,在流域內人口密度高度成長及工商業快速發展下,而使日益增多的工業廢水與都市污水直接或間接的排入河內,再加上原本即無豐沛之水量,因而導致愛河遭受嚴重的污染。直至民國六十六年,於「高雄市愛河污染整治及污水下水道第一階段工程計畫」之提出下,以截流的方式,收集流域內之家庭污水、工業廢水及愛河中上游之污染源,匯集至中洲之中區污水處理廠,經初級處理後,再藉海洋放流管放流至三公里外的海中。至目前為止愛河之污染整治工作已具初步的成效。然而愛河於截流後由於未有其它水量之補注,而只有每天隨高雄港之漲退升降水位,全河段皆屬感潮區段,海水入侵河段逐年增長。 |
整治工程在配合污水下水道第一階段工程實施計畫中之治平橋等十處雨水下水道出口設置防潮閘式截流設施完成後,現在晴天時,將廢污水截流導入污乾管,不使流入愛河,而避免污染水質;但雨天時,若降雨量超過設計容量(五年一次暴雨頻率之洪水量),則必須打開閘門,間接造成水質之變化。 |
![]() 東盟橋的截流站(靠愛河這一面) |
![]() 截流站的另一面 |
愛河整治及污水下水道工程於七十六年初通水運轉後河水出現溶氧河川逐漸恢愎自淨作用。 目前愛河水質已較截流前改善許多,溶氧量從截流前之零提昇至目前的5.5mg/l 左右,BOD(生化需氧量)年平均濃度值為6.2mg/l ,氨氮年平均濃度值為1.5mg/l,僅下雨天遇較高流量閘門打開,沿岸廢污水再度流入愛河,才會造成水質惡化,未來工務局完成下水道興建,加速愛河附近幹支管及家庭接管工程後,將可徹底改善愛河水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