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教師找一名同學(以較高大者為佳,易於觀察)上臺示範,以這名同學為「活標本」介紹人體外形及其名稱。介紹後再請數名同學指出各部位名稱。 |
|
(1) |
教師說明:人體的外形、基本上有頭、頸、軀幹和四肢等部分,但是由於種族、遺傳、營養、疾病、事故傷害、運動,甚至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任何人的外形和外觀絕對是獨一無二的。 |
|
2. |
利用可拆解的人體內臟模型或掛圖,介紹人體的各個體腔及其中之內臟。 |
3. |
進行粘土製人體內部臟器之遊戲。 |
|
(1) |
材料:
(i) |
各色油土(最好6種顏色以上)。 |
(ii) |
畫有人 體體腔內臟圖之書面紙。 |
(iii) |
透明塑膠墊一張(如舒美桌墊或透明膠布)。 |
|
(2) |
方法: |
|
(i) |
同學分組(約6~8人一組)。 |
(ii) |
領取材料──每組油土一套,透明塑膠墊一張,人體體腔內臟圖一張。 |
(iii) |
捏塑內臟──
- 將透明塑膠墊置於人體內臟圖之上。
- 同學們分工,以各色油土,依圖捏塑各內臟(相鄰之內臟,用不同色之油土)。
- 將捏塑之內臟,置於透明塑膠墊上面,叮嚀同學們注意內臟之前後、左右和相關位置。
|
(iv) |
材料歸還──各色油土恢復原狀(每色一條)後歸還,透明塑膠墊清除乾淨再歸還。 |
|
|
4. |
教師先詢問同學:「學校是由什麼做成的?」「房子是由什麼砌成的?」然後說明人體的組成,一一介紹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及其相互間的關係。 |
5. |
教師請幾位同學報告自己出生時的身高、體重,再與目前的身高、體重相比較,藉以說明「生長」的意義,強調生長是一種「量」的增加,大小的改變。以人類而言,許多生長的現象皆為「可視」且「可測量」的,例如: |
|
(1) |
身體的增高,體重的增加。 |
(2) |
頭髮(初生嬰兒稀疏柔軟)加長、增多、變粗。 |
(3) |
鞋子太小了,衣服變窄了。 |
(4) |
能漸漸搆著公共汽車上的橫桿。 |
(5) |
打籃球投籃時比以往更輕而易舉。 |
(6) |
長牙時,牙床先露出一個小白點,然後成為一顆牙。 |
|
6. |
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小組,每一小組應有至少一套的照片,此套照片包括某位同學由出生至今的生長發育過程,由這位同學對各階段的照片加以解說(當時約幾歲,正在做什麼?),然後各組討論下列問題 |
|
(1) |
這位同學的外形有何變化,尤其是體型上的。 |
(2) |
觀察照片中每個年的動作、活動及表情,再看看眼前這位同學,仔細想想他能做的事情是否比以往更多更複雜了?為什麼? 教師強調生長、發育,兩者關係密切,發育需要生長做基礎,如一個小孩在能走之前,必須骨骼生長到能支持體重,否則儘管負責指揮的神經系統發育完全,亦無法行走,故必須生長、發育均正常發展,才能成為成熟的個體。
|
|
7. |
再次利用同學的照片來比較同學間的個別差異。從同學的照片中選出相同年齡者(例如:都是幼稚園時的照片)。讓同學觀察比較每個人的動作、表情、生長發育狀況是否都不相同?這代表了什麼? |
8. |
教師詢問同學,我們常用哪些詞句來形容一個人身體健康狀況?有哪些方法可測知個人的健康狀況?
學生回答後,教師說明: |
|
(1) |
我們可以用許多方法來了解一個人是否健康。例如:觀察一個人的臉色和精神、詢問他的健康習慣、請教醫師或進行健康檢查。 |
(2) |
在許多的方法中,以定期的健康檢查最為精確和客觀。 |
(3) |
健康檢查的方式有許多種,目前學校經常採用的是篩檢的方式,先過瀘出有缺點的學生,再請他們到醫院做更進一步的檢查。 |
|
9. |
將學生分組,每組發給一分空白的學校健康檢查紀錄卡。各組討論在學校所做過健康檢查的項目。請同學示範和講解身高和體重的測量方法,教師再做補充說明,並鼓勵學生要按時接受學校為同學所安排的各項檢查。 |
10. |
指定學生發表自己在做過健康檢查後,發現體格缺點時的處理方法?師生共同討論應如何有效地處理個人的體格缺點,強調及早矯治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