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考資料

<目錄>

1. 結構和組成
 
(1) 兩側對稱
(2) 外形:頭、頸、軀幹、四肢
(3) 體腔:背側、腹側
(4) 體系:細胞、組織、器官、系統
2. 生長和發育
 
(1) 定義
(2) 影響:遺傳、營養素、疾病、內分泌
(3) 原則
3. 健康檢查
 
(1) 目的
(2) 時間
(3) 項目
(4) 結果的處理
1. 結構和組成
(1) 人體的左右對稱,以脊柱為中心:
  人體外表左右對稱,但內部則並非完全對稱。以胸腔而言,心臟的位置是在身體中心線偏左邊的地方;肺臟在身體右邊有三葉,左邊有二葉。在腹腔,胃的位置較左,而其後面的胰臟主要亦在左側;肝臟的位置大部分在右邊的上腹部,脾臟在左上腹部。小腸的位置更是複雜, 彎彎曲曲塞滿在腹部。腎臟是較左右對稱的,但其左右位置、重量,也還不是完全對稱。不過由於各臟器、脂肪組織總合起來,身體左右兩半還是平均的。身體的重心在中心線上,仍舊可以維持良好的平衡。

脊柱說明:

  脊柱由24塊骨頭構成,分別稱之為脊椎骨、薦骨及尾骨。雖然它可使身體保持直立狀態,但絕非僵硬的直柱。在各脊椎骨間有一塊軟而堅韌的椎間盤軟骨,它可在脊柱彎曲時當做緩衝之用。脊柱內有脊髓受其保護。

(2) 人體的外形
a.
  頭包括腦及人體的許多感覺器官,由頭骨所保護。頭骨是一組互鎖的骨塊,包圍著腦並支撐顏面。頭靠頸部的骨骼和肌肉保持豎立。脊柱頂端的兩塊特殊脊椎骨使頭可傾斜和轉動。
b. 軀幹
  位於人體的中央,其中包含著心臟、肺和消化系統....等。人體的軀幹可概略分為兩半。胸部形成軀幹的上半部,從頸部下延到橫膈,這一部分所含的心臟和肺是由胸廓保護。胸的形狀可以改變,這種運動使空氣得以吸入肺中。腹部形成軀幹的下半部,大部分位於胸廓以下,其中所含的器官由數層肌肉而非骨骼所保護。腹部包含消化系統的大部分器官,以及腎和膀胱等其他器官。
c. 上肢
  每隻手臂包含30塊骨骼,分為三個部分─上臂、下臂(或稱前臂)和手。

  這些骨塊接合而形成許多不同的關節,包括肩、肘、腕以及指節,它們共同使臂得以伸縮自如。腋為於臂與軀幹相交處的下面。

d. 下肢
  每條腿包含30塊骨,並分為三個部位─大腿、小腿以及足。腿中的關節包括髖、膝和踝。
(3) 體腔:背側體腔、腹側體腔
(4) 身體構成的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
1.細胞:

  細胞是生物體構造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體約由六十萬億個細胞所構成,利用高倍顯微鏡,可知道細胞的構造和功能非常複雜,不亞於整個人體。細胞主要由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所構成,形狀千變萬化,往往和其功能有關,例如紅血球細胞是扁平形,有利於體內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神經細胞呈細長狀,以便於傳遞訊息。

 

  組成人體的無數細胞,雖然彼此間有很多不同,但它們在某些方面皆有相同的基本特性:

  1. 每一種細胞皆需要營養物質來維持生命。
  2. 所有細胞幾乎利用相同類的營養物。
  3. 所有細胞皆利用氧氣與醣類、脂肪或蛋白質起化學反應,而釋放能量以供細胞執行功能之需要。
  4. 使營養物轉變為能量的過程,所有的細胞均相同。
  5. 所有的細胞亦能將其內部進行的化學反應終產物釋放於細胞外液中。
  6. 幾乎所有的細胞均有再生能力,某一特殊類型的細胞.若因某一種原因遭受破壞.則屬於此類的剩餘細胞,通常會繼續分裂.直到此類細胞彌補至適當的數目為止。

2.組 織:
  許多形態和功能相似的細胞與細胞間質(細胞與細胞間隙的物質)集合而成,稱為組織。依據組織的形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四大類。

1.上皮組織:   身體表面和體內各種管、腔、壁的表面都襯有一層組織,這種組織由許多密集的上皮細胞和少量細胞間質連接而成.稱為上皮組織。它具有保護、吸收、分泌等多種功能。
2.結締組織:   與上皮細胞不同,是由少量的細胞相較多的細胞問質所組成。在細胞間質內有纖維和含醣類較多的基質。結締組織的種類很多,分布廣泛,如人體的皮下組織、脂肪、肌腱、軟骨和骨等都是。它具有支持、營養、保護和修復等功能。
3.肌肉組織:   肌肉組織主要由肌肉細胞所構成。在肌細胞的細胞質裡有縱行排列的細絲狀的肌原纖維,有收縮作用.能使肌細胞縮短而產生運動。在人體內有三種形態和功能都不相同的肌肉組織:
(1) 骨 骼肌的肌細胞是長柱形的,肌原纖維有明暗間隔的橫紋,骨骼肌附著在骨骼上.收縮時引起軀幹四肢的運動
(2) 平滑肌的肌細胞形狀像梭子,組成胃、腸等內臟器官,它極易被拉長,收縮時速度較骨骼肌為緩慢
(3) 心肌的細胞亦有橫紋,且細胞有分支,相互緊密連接成為網狀,心肌的特點是即使無外來的刺激,它亦能自動而有節奏地收縮。
4.神經組織:   由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所組成,它們構成了神經系統。神經組織具有接受刺激、產生興奮和傳導興奮的作用。神經膠質細胞種類很多,對神經細胞有支持、營養和保護作用。

3.器官:由執行某一系列的兩種或更多的組織構成的結構

  眼、肺、腎、皮膚和胃等都是器官。每種器官包含若干種組織,並執行人體生存所必需的特定功能。器官中的細胞都是針對某種工作而特化成的。

4.系統: 共同運作以執行特定任務的器官集合

  人體的構造分為若干層次。最高的層次是超過12個的系統。每個系統執行一個生命的必需過程,例如消化、排泄或有性生殖。這些系統由許多器官構成。大多數器官只屬於某個人體系統,但是少數器官,例如胰臟卻行使兩種功能。器官由不同的組織構成,組織又由許多不同類型的細胞構成。

人體12個系統說明:

  1. 皮膚系統
  2. 骨骼系統
  3. 肌肉系統
  4. 神經系統
  5. 內分泌系統
  6. 循環系統
  7. 淋巴系統
  8. 免疫系統
  9. 呼吸系統
  10. 消化系統
  11. 泌尿系統
  12. 生殖系統
2. 生長和發育
(1) 定義
1.生長:特別著重於量的變化,指體積的增大,構造的增多,它代表身體各部分體積的增大以及整個生物體細胞的增殖(數目的增加)。身高、增胖、頭腦的增大都屬於生長的現象。

  生長主要透過細胞分裂來進行,並受到許多因素的控制,其中包括激素和飲食。人體在一生中並不是一直穩定地生長,而是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速率生長。最快的爆發行生長發生在生產前。嬰兒期的生長仍然很迅速,但在兒童期即減慢下來。第二次爆發性生長發生在青春期。成人期中,雖然細胞繼續分裂,但是生長完全停止。

2. 發育:特別著重於質的變化,意味著將每個生長的部位組合起來後所產生的分化現象。生長著重於身體某一部分的變化,而發育則強調整個變化過程,以手指的功能而言,雖然管制手指肌肉運動的神經在很早就已發育完全,但是一直要等到手指部分的肌肉纖維在大小和量方面生長至一定程度,漸漸具有較複雜的技巧和功能時,兒童(6~8歲)才開始有寫和畫的能力,發育有時亦指情緒和社會行為而言。

  從受精卵一個單細胞發育成不同種類的細胞,以形成一個人體。此過程涉及細胞的分化,使之適應不同的任務。發育還涉及差異成長,使身體的某些部分生長得快於其餘部分,而這種生長使身體變形。發育和生長通常是同時進行,但有時其中之一可單獨進行。例如,一旦一個受精卵形成,起初的發育進行時並沒有生長。

(2) 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遺傳、營養素、疾病、內分泌
一、遺傳:

  是指由精子和卵受精後形成受精卵,經長成個體後能表現出親代的特性。染色體是一種顯微構造,含有個體的遺傳元素,存在每個細胞核中,每個染色體包含數千個基因。人類細胞均含有23對染色體,其中一對是性染色體,決定個體的性別。其它染色體則其他的特徵,如:身高。

二、營養素:

  乃指食物中所含可滿足身體需要和維持生命所需之重要成分。可分為六大類:醣類、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人體所需營養素約有五十種之多。與生長發育關係最密切的營養素是蛋白質。

三、疾病:

  醫學上給予疾病的定義是客觀的,可觀察並在質量上可感受得到的,包括了人類器官之結構、功能及心理上的各方面之改變。疾病乃是身體有某個物體侵襲且活動受到干擾,疾病的發生可不經由個人的知覺及感受、換言之,即一個人有病症的感覺時,有時候是沒有任何的病理根據的。

  疾病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症狀經驗、疾病角色的假設、醫療接觸、病人角色的依賴、恢復或復健。

四、內分泌:

  內分泌系統包括九種主要腺體,分散在全身。這些腺體共同產生數十種化學物質,稱為激素,並將之直接釋放到血液中。內分泌系統在恆定性方面發揮中要的作用。它利用化學回饋來調節身體許多作用的速率,並在生長和有性生殖中擔任關鍵的任務。

(3) 生長發育的原則
  長期觀察兒童生長發育的過程,會發現每個兒童生長發育過程都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反映出所有兒童在生理、情緒(心理)、社會、心智與行為方面的特質。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文化群體或種族中,所有正常的兒童均隨著其一定的方式進行生長與發育的歷程,很少會因生活經驗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1. 生長遵循一定的型態:雖然個人的成熟有早晚之別,但每個兒童均有其特有的生長型態,不致於有太大的變化。
  2. 生長是連續不斷的過程:生長有一定的次序,而且是可以預測的。一個階段引導著下一個階段.任何階段若稍有偏差便顯示遇有生長
  3. 發育的速度各有不同:以性別而言,男孩和女孩的發育速度是不同的,大約10歲之後,女孩的生長發育發生快速的變化,遠比男孩超前2歲。另外,各個器官的發育速度亦不盡相同,青春期時,四肢的發育將達到最高峰,反之,肩膀部分的發育則較緩慢。在幼兒期,心臟、肝臟及消化系統的發育極緩慢,然而到了青春期,速度開始增快。
  4. 發育的型態因人而異:任何兒童的生長及發育,對其本身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達到青春期的年齡都不盡相同。基於種種遺傳因素的影響,身體每一部分的生長與發育均有其特定的速率。因此,每一個兒童的生長發育自有其自己的方式與速率,不過其所遵循的型態則是可預測的。生理的育部分雖受遺傳的影響,但環境因素如食物、情緒的壓力等亦扮演重要角色;人格的發育則受人際 關係與生活態度的影響。
  5. 發育的每一階段均有其特質:身體的每一個系統的發育速率不同,而每個兒童的生理、情緒和社會特質的發育速率也不相同。根據這些特性,我們可以辨明任何兒童的成熟程度。
  6. 發育是兒童與周圍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生長與發育是遺傳、社會、文化及所有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7. 身體傾向於保持均衡的狀態:無論外在環境或內在環境(人體的生理環境)發生何種變化,身體各部分均保持恆定的狀態,不會產生;某一器官發育受阻,而某一部分則快速發育的情況。
  8. 各方面的生長融合成一個整體:兒童在生理、情緒、社會及心智方面的生長漸漸整合成一特殊的個體,它們是相互關聯的,某一方面的成熟會影響其他方面的發育狀況。例如性成熟和個體的興趣、行為有極大關聯。
  9. 發育是連續不斷的:一個單一的細胞的成長是連續不斷直到死亡為止。相同的,個體在生理」情緒、社會、文化、創造力及心智……方面的潛能也是早已存在的,可以不斷發展到最高峰以完成個體的 自我實現。由於這些方面的發育是連續不斷的,因而前一階段的發育必會影響下一階段。
  10. 發育的進行是由普遍而至特殊;幼兒先具有如抓、握……等動作後,才漸漸發展成寫字、捏玩偶……等動作。先學會簡單的字彙如人、狗…後,才能稱呼如「小黃」、「莉莉」等較特殊的名字。
  11. 發育來自成熟與學習:生理、情緒和社會…‥等特質的不斷發育,一部分固然由於內部逐漸臻於成熟,一部分亦來自兒童的練習與學習經驗。
3. 健康檢查:
(1) 目的:
  1. 測知青少年之生長發育及健康狀況。
  2. 早期發現缺點及疾病,以謀早期矯治。
  3. 養成個人重視身心健康之觀念、態度與行為。
  4. 促進家長、教師對於青少年健康之注意。
  5. 政府藉以明瞭國民健康之狀況。
  6. 根據檢查結果,決定青少年身體之適應能力,以便參加體育或其他。
(2) 時間:
  依照我國政府規定,各級學校在校學生,均需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注重檢查的結果,不可敷衍而流於形式,以致失去教育意義。學校中的健康檢查,可分為定期檢查和臨時檢查兩種:

1. 定期健康檢查

  依我國政府規定,凡在學學生都必須接受健康檢查。

(a) 國民小學

  新生入學後的第一學期內,接受第一次健康檢查,以後每兩年檢查一次,亦即第一、三、五學年各檢查一次。

(b) 國民中學

  新生入學後的第一學期內,接受第一次健康檢查,以後每三年檢查一次,亦即畢業時再檢查一次。

(c) 高中、高職及大專院校

  新生入學及學生畢業時各檢查一次。

2. 臨時健康檢查

  學生在校期間,除規定參加定期健康檢查外,如教師或醫護人員認為有必要時,可以隨時實施臨時健康檢查,如有下列各種情形時:

(a) 定期檢查的結果,認為有必要時。

(b) 病重、傳染病或重傷後,病癒返校的學生。

(c) 傳染病流行期,認為有檢查之必要時。

(d) 參加運動會或競賽之激烈項目,或接受長期體能訓練前,並應由醫師出具適合參與運動的證明,且加以建檔。

(e) 學業成績不良或突然退步之學生,為查明是智力不足或身心問題所致,亦應接受檢查而決定。

(f) 其他認為有舉行臨時健康檢查之必要者。

(3) 項目:
  健康檢查的項目繁多,不易實施,各校可斟酌實際情形,舉行重點檢查。例如身高、體重與學生長發育有關;視力、聽力與學習能力有關,而柱牙為學生易患疾病。因此檢查項目不必拘於形式,以重點實施,反而實際有效。但其中有一項是填寫簡康紀錄,除應填寫學生基本資料外,還有健康史一項,必須填寫清楚。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於一九八一年發表的一篇報告中,認為健康史是健康檢查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百分之九十的治療是依據健康史。健康史除了記錄生理與心理兩方面的健康問題外,亦可評估身體各系統及家人特殊疾病的資料來源,他如預防接種、親子關係、休閒活動、學業成績、藥物使用、飲酒或吸菸等亦須填寫。由於填寫資料範圍廣泛,檢查時,最好有父母在場,以便於填寫。

  一般學校健康檢查項目計有:身高、體重、胸圍、視力、辨色力、眼、聽力、耳鼻喉、口腔及牙科、甲狀腺、扁桃腺、淋巴腺、營養、皮膚、循環系、呼吸系、血壓、腹部、疝氣、關節運動、畸型、胸部X光檢查、驗血、大小便化驗、預防接種及心理測驗。

(4) 健康檢查結果的處理
  健康檢查結果應登錄於健康檢查紀錄表,此外對於檢查結果,應給予適當的處理,才能真正達到健康檢查的目的,因此對於檢查結果的處理,應有具體的計畫,並徹底的執行,方能收到宏效。

一般而言.健康檢查活動,應包括下列四個階段:

  1. 計議
  2. 執行
  3. 追蹤
  4. 篩檢結果的總評與解釋

  經由以上四個階段,健康檢查方能產生積極的功能。總而言之,健康檢查結果的處理;應依以下原則:

  1. 健康紀錄的整理:紀錄不完整,或記載有錯誤,將來都會影響統計和健康指導.所以首先要整理清楚。
  2. 通知學生或家長檢查結果:對於學生的健康情形有所認識與注意。
  3. 學生缺點的處理:分別於校內或聯繫家長實施矯治。
  4. 生理缺陷學主的處理:如聽力、視力、肢體等障礙者要分別施以特別輔導與矯正。 、患病學生
  5. 患病學生的處理:如肺結核、心臟病等應有適當的處理與輔導。
  6. 檢查結果的統計分析:可作為學校衛生評價的依據.未來計畫的參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