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考資料

<目錄>

1. 定義
2. 原因&影響
3. 預防

 
二、教學活動示例

1. 定義
廣義的職業病泛指所有的職業災害。
2. 範圍
 
職業病的致病原,一般可分為四類,分述如下:
(1) 化學性致病原
a.粉塵:懸浮於空氣中之固體微粒。

  粉塵引起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塵肺症──泛指由於吸入粉塵而引起的肺部疾病。

  塵肺症中又以矽肺病為最重要,矽肺病是由於吸入之粉塵含有游離二氧化矽﹝SiO2﹞而導致肺部之纖維化失去彈性,此病於礦廠時有所聞。

  相同粒徑之粉塵其成份不同,危害大小亦不同。一般而言,粉塵含游離二氧化矽成分愈高,危害愈大。另外,若粉塵中含鐵、鉛等其他物質,也會因鐵、鉛對人體毒性的不同而有不同大小之危害。

職業暴露的情形:

  各類礦廠的礦工,由於鑿岩取礦時的暴露。礦石研磨加工的工人。噴砂作業工人。石綿瓦製造工、煞車來令製造工等等於作業時會產生粉塵之工作。

b、燻煙(fume):氣態凝結之固體微粒。燻煙主要是由於金屬於高溫產生之粒徑非常微小之粒狀物。

危害:

  會引發呼吸道發炎、氣喘、過敏性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在暴露當時,會引起金屬燻煙熱,其症狀似感冒,有發燒、頭痛、流鼻涕之現象,但離開汙染源後,稍作休息即可恢復。但若暴露劑量過高,亦可能造成死亡。

職業暴露:

  電焊工人、從事金屬熔煉、鑄模的工人:如鋁活塞的鑄模工人。

c、氣體(gas):物質能藉散而均勻分布於所占空間者,於0℃,大氣壓力760/Hg情況下,其體積均為224升。

危害:

對人體有害的氣體可分為三類:

  1. 單純窒習息性氣體:氣體本身不具毒性,如氮、氬、二氧化碳、甲烷等,但由於它的存在會使氧分壓力降低,而導致缺氧環境。
  2. 化學窒息性氣體:當吸入該氣體後,會與人體內某物質發生化學變化,使人體失去攜氧而產生窒息。如一氧化碳對血紅素之親和力,故一旦吸入過多一氧化碳,即會窒息死亡。
  3. 有毒氣體:氣體對人體具有刺激性或毒性。如氯氣具次刺激性,且吸入過多會引起肺氣腫。氫氟酸(HF)具強烈刺激性與腐蝕性。

職業暴露:

  礦工因坑內過高之氮氣而窒息。礦坑、下水道過高之甲烷、二氧化碳導致缺氧。

  氯常用於人造纖維、紙之漂白、飲水之消毒。其他一旦含有毒氣體之場所,即可能引起危害。

d、蒸氣(vapor):在常態下為液體或固體型態,經揮發、昇華所產生之氣態物,稱之。如甲苯蒸氣、碘蒸氣等。

危害:

  蒸氣對人體危害的大小,依其本身毒性大小,與揮發性的高低而有不同。毒性愈大物質,其蒸氣毒性當然愈高。蒸氣壓愈高(表易揮發)危害愈大,因人暴露的機會增加。

  苯會引起血癌,四氯化碳會引起肝炎,汞蒸氣(唯一會揮發的金屬)會引起中樞神經病變……

e、霧滴(mist):懸浮於空氣中之微小液滴。通常是由機械式噴霧或由氣態凝結而成。如鹽酸(HCI)、硫酸(H2SO4)霧滴。

(2) 物理性致病源有以下幾種:
a.噪音(noise):只要是令人不悅的聲音,即可稱為噪音。噪音對人體的危害如下:
  • 噪音造成聽覺能力的降低,甚至變成永久性耳聾。
  • 噪音引起情緒異常、易怒、煩躁等心理效應。
  • 噪音造成心跳加速、血壓上昇、睡眠週改變等心理效應。

b.振動(vibration):產生振動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衝擊力、不平衡力磨擦、不穩定氣流、不穩定機械相互作用力所造成。

  振動依其振動部位不同,可分為全身性振動(如卡車司機、飛行員)與局部性振動(如使用電鋸、鑽孔機……)。

  全身性的振動會使人有不適應、消化不良、背痛、頭痛、失眠等症狀;局部性振動,若是發生在手部,則手部之神經、血管會受到傷害,使得手部血流量減少,伴有痛、麻木與針刺的感覺,且手指有發白現象,稱白指病(vibration-induced white finger)。白指病於寒冷中,使用會產生振動的工具,特別容易罹患,如寒帶鋸木工人。

c.輻射(radiation):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依其種類的不同,產生之危害程度不同,且危害的部位亦不同,以下將依游離輻射與非游離輻射二方面來討論。

1)游離輻射的健康危害

  游離輻射對健康危害的特色之一,就是沒有暴露的安全價值,也就是說,極小的劑量,就可造成傷害。其傷害就是造成體內分子受破壞,原子產生離子化,嚴重時會抑制細胞分裂,造成死亡。輕者引起癌症、遺傳基因的突變。

以下則分別依急性作用、慢性作用來討論:

1.急性作用:短時間內暴露於高劑量的輻射,所產生之效應。

暴露劑量 產生之生理作用

150侖目以下 噁心、嘔吐

150~400侖目 各類白血球減低

400~800侖目 約有50%的人會死亡

800侖目以上 4~8週內死亡

高劑量輻射暴露引起的死亡,其典型的四個階段是:

第一階段:經照射後的初幾小時內,並無明顯影響。

第二階段:幾小時至24小時內,開始有噁心、嘔吐現象,繼之厭食、腹瀉、口渴、疲倦。

第三階段:厭食、不適持續,其他症狀消失,約延續3週。

第四階段:不適、口咽發炎、潰瘍、血小板與白血球過少,很容易受感染而死亡。

2.慢性作用:長期慢性的輻射暴露,易引發各類癌症與遺傳其因突變。如x光剛應用到診療時,許多放射線學家患皮膚癌。以放射性元素塗夜光錶的女工,罹患骨肉瘤。

(2)非游離輻射的健康危害

  1. 紫外線會造成色素沉著、灼傷紅腫、皮膚老化、皮膚癌。對眼睛會造成白內障、角膜發炎。
  2. 強之可見光會引起灼傷,引起皮疹。
  3. 雷射會造成灼傷、損害角膜、造成白內障,甚至失明。
  4. 紅外線主要引起灼傷和白內障。
  5. 射頻、微波會造成頭痛、頭暈、記憶力下降。

  在職業病的調查上發現,電弧焊工人罹患角膜炎的很多。吹玻璃工人白內障的罹患率高,乃因長期紅外線照射所。雷射會造成灼傷。

d.極端溫度(高溫、低溫):高溫、高溼的條件下,會產生之危害有熱疹、熱衰竭、中暑、熱痙攣、昏厥、熱疲勞。

  工作場所中有熱源,都難免暴露於高溫中。如鋼鐵工人、金屬鑄造、麵包師、餐廳之廚師等。高溫易引起白內障,如吹玻璃的工人。長期接觸低溫,易生凍傷,如冷凍工人。高溫、低溫除對健康產生危害之外;於工作時,亦容易產生事故傷害。

e.電流:除一般電器、機械會有感電事故之虞外,另外物料磨擦、金屬表面常會有靜電,可導致火災或因驚嚇而發生事故傷害。

f.異常氣壓:人已適於一大氣壓的760mm/Hg之環境下,雖然人類的適應可克服不同氣的環境,但一旦改變得太快,尚未及適應,已產生危害。

  潛水夫或潛箱作業於浮出水面時太快,以致體液’組織內產生了氣體氣泡(通常是氮氣)排除後,存於各組織中,即是所謂的減壓症(潛水伕病) 。其症狀有節疼痛、皮膚搔癢,有時伴有嘔吐、暉眩。

  另須注意的是,若潛水的深度太深(超過30m),以致水壓太高,即使吸入空氣,也可能造成氮麻醉,宜用其他氣體取代空氣中的氮(如氦氣)

  異常氣壓事故以減壓病為主,國內之發生情形,根據相關醫院之統計,臺北榮民總醫院呼吸治療科於民國819月至8312月間共治療了5人次減壓病病例,左營海軍總醫院潛水醫學科於民國822月至8312月共治療了1135人次減壓病病例,基隆國軍812醫院潛水醫學於民國8212月挃8312月共治療1060人次減壓病病例,該等病例之工作性質主要為潛水漁民、休閒潛水人員、水下工程、科技潛水及捷運工程人員。

g.照明:工作性質不同,所需之照明程度亦不同。若照明不良,最常見的健康危害是近視。另外礦工因長期坑內照明不良,會造成眼球震盪症,常會伴有頭暈、畏光、頭痛、失眠等。

(3) 生物性致病原
生物性的致病可分三類:

a.致病微生物:細菌、病毒、立克次體、徽菌等。

  因其十分微小,肉眼根本無法看見,若是環境衛生條件不佳,極易孳生,而造成傳染。834月間,省立臺南醫院發現多人因鴿糞引起的肺炎。而醫院因病人出入多,其工作人員亦隨時處在高病菌汙染的環境中。832月臺南成大醫院二位醫師被針頭扎到手,造成一人死亡。

b.寄生蟲:蛔蟲、釣蟲、蟯蟲等。

  個人衛生習慣不良與環境衛生條件差時,極易受感染。如礦工因坑內衛生條件差,加上個人衛生習慣不好,釣蟲罹患率很高。

c.動植物製品:如鋸木之時之木屑、動物毛皮、花粉、蟲蛻等。

  其危害:引起過敏、氣喘、皮膚搔癢。動物毛皮上之寄生蟲,亦會危害人類。另外植物性或動物排泄之粉塵顆粒,常因臺灣之高溼而孳生微生物,一旦吸入人體後,極易引起肺炎。如蔗渣工人肺、養鴿工人肺等。

(4) 人因工程性致病原
  以往對於職業病致病原的預防,只著重於有形之致病原。而今由於科技的進步,人因工程方面的致病原,亦已成為職業病防治重要的一環。

  其造成人體功學傷害的原因有不當的抬舉、單調重複的工作、不正確的作業姿勢,工具之設計不當等。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影響,如:腰酸背痛、頭昏眼花,浪費體力、雜亂無章等。

3. 預防
保護勞工的第一線,是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健康環境。可由工程管理及行政管理兩方面來進行。

() 工程管理方面

1、取代:作業所需之原料以較低毒性物質取代毒性較高物質。以較低危害的作業方法取代危害較高的作業方法。如以低毒性的甲苯取代會造成血癌的苯,來作油漆溶劑。以皮帶傳動取代齒輪傳動,以降低噪音。

2、密閉:將有可能產生危害物質之場所密閉,以免其擴散。如水泥之攪伴在密閉容器內進行。

3、工程自動化、機械作業:高危害之場所,以自動化處理,人只要於控制室監控,而避免危害暴露。以機械搬運物品,可免於割挫傷或人體功學危害。

4、隔離、遮蔽危害物:將危害物質隔離,使勞工免於受汙染。將汙染源遮蔽,降低其濃度。

5、溼式作業:很多會產生粉塵、煙霧之作業,可以水溼潤,以免作業時之汙染。如石材之切割,以水先溼潤之。

6、通風(局部排氣、整體換氣) :良好的通風不但可提供作業者新鮮空氣,亦可降低汙染物之濃度。其方法有局部排氣與整體換氣。

  • 局部排氣:乃是在汙染源將汙染物捕捉並移走,以免汙染物之散布。
  • 整體換氣:乃是在汙染物未到達勞工呼吸帶前,即利用乾淨的空氣加以稀釋,以降低濃度,達到保護勞工的效果。

  對於到底該選用整體換氣或局部排氣,必須依作業性質、條件與法令的規定執行之。法令之「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質容許濃度標準」對於各類汙染物的濃度,大都有明確規定。

()行政管理方面

  在工程管理無法完全使勞工免於受汙染的害,就必須以行政管理彌補其不足。

1、減少暴露時間:對於處在高危害作業的勞工,可縮短其工時。如依「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標準」規定高溫作業勞工,一天工作不能超過6小時。

2、輪班制度:在兼顧經濟利益與勞工健康時,可以輪班方式作業此方式似危機均分,以免少數人受高劑量汙染物的暴露,而造成健康損害。

3、訂定安全衛生守則:明令規定工作時應遵守之規定。勞工有遵守之義務,若不遵守,依勞工安全衛生法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下罰緩。

4、標示:對於危險物與有害物以不同圖形、文字標示之,以提醒勞工之注意。行政院勞委會於民國八十二年七月訂定「危險物及有害物通識規則」,對於哪些物品應標示,標示內容為何,皆有明白規定,可供讀者參考。

5、物質安全資料表:該表似每人的身分證,毒性物質皆有一張載明其理化性質、對人體危害、急救方法等之物質安全資料表,且置於勞工方便取得之處。

6、緊急應變措施:工廠一旦發生事故傷害,毒性物質極易擴散,不僅危害勞工生命健康,甚至波及附近居民。故平時人員有急救、事故處理之任務編組,以免意外事態之擴大。

7、個人良好衛生習慣:不在工作場所飲食、吸菸、下工後一定清潔沐浴等。

8、保持寢室的整潔。

9、使用防護具:防護具的使用,對於健康的保護非常重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