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考資料

<目錄>

1. 定義
  由於人為因素,使自然環境受到破壞
2. 範圍
 
a. 水污染
b. 地層下陷
c. 農藥問題

 
二、教學活動示例

1. 定義
  現今「公害」一名詞的英文名稱即採用Environmental pollution。廣義的說,凡是因為人為的因素而產生各種有害的因子,使相當範圍的民眾之建康、安全或生命受到干擾,或使財產、動植物受到危害等,都可稱之為公害。
2. 範圍
a. 水污染
(1) 定義
  一般所汙染,主要是指由於人為因素直接或間接的將汙染物質介入於水體後,變更其物理、化學或生物持性的改,以致影響水的正常用途或危害國民健康及生活環境。
(2) 來源
 

 

使國內水質惡化的原因有家庭汙水和工業、礦業、畜牧業、水產業等的廢水,及垃圾(傾倒、流失、滲漏)農藥、肥料、落塵與酸雨等等,種類之繁雜,顯示國內水質確實危機重重。而國人視河川為垃圾桶的觀念,更使得這些汙染源無忌憚地傾瀉河川,加重了水質汙染的程度。地表水中湖泊、水庫的水質也備受威脅,其汙染源與河川又略有不同,除了同樣有因家庭汙水、農工礦業廢水等所造成之外,人們在集水區開墾、闢建高爾夫球場、新社區,而使得湖泊、水庫為水沙所積,它對水體所造成的傷害不不下水質的優養化。

台灣地區地表水的汙染情形嚴重,地下水也不樣不樂觀,造成地下水水質汙染的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下列六大類:

  1. 有害廢棄物滲入地下含水層,造成地下口質汙染。
  2. 地下貯存設施因破損漏出而汙染地下水。
  3. 汙染物於輸送過程不慎滲漏所致。
  4. 因其他活動的副作用所造成,例如農地施肥、使用殺蟲劑與草劑等,隨灌溉水或於農地內直滲入地下含水層。
  5. 因地下開採礦產或石油而造成。
  6. 因人類不當活動而造成者,例如超抽地下水致海水入侵、地面汙水池自滲濾等。
(3) 危害
水汙染會造成的危害大致有以下數項:
  1. 公共衛生:病患的排泄物往往含有大量病菌,若流入水體,常會藉著水、水產物而傳染給健康的人.工業廢水的有毒物質也會使水中生物死亡或變異,對人體也有不良的影響;日本著名的水俁病就是食用受到汞污染的水產物所導致的悲劇。
  2. 水中生物的影響:水生物都需要適當的溶氧才能生存,但河川常因家庭污水和有機性的工業廢水排入,而消耗水中的溶氧;此外,工業廢水的酸鹼性、有毒物質等等,均會使水資源死亡。民國75年在二仁溪河口發現的綠牡礪,就是最具大代表性的例子。
  3. 對農業用水的影響:所造成的損害主要為農作物的枯萎或減產,甚至土質因而變劣而導至農地廢耕。
  4. 對自來水的影響:這是水污染中最被關切的問題。跟據資料顯示,台灣地區的淨水廠約有1/5遭受污染,輕者會增加淨水廠的操做成本;嚴重時,水廠甚至被迫放棄。例如南港水廠因基隆河遭受嚴重污染,而不得不放棄。
  5. 經濟上的其它損失:酸性廢水會腐蝕河中的鋼造物(如船隻),自來水、工業用水若也使用這種酸性廢水,會加速腐蝕管線、抽水機及其它設備。污染體也常會造成鄰近地區不動產貶值,並降低娛樂價值。
(4) 防治方法
  為了讓珍貴水資源能夠永續利用,水污染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河川的污染通常區分為點源污染合和非點源污染。點源污染市是指人為污染物是由可確認的地點流入河川中(如工廠和廢水處理場廠的排水管線、下水道、排水溝等)。非點源污染則是指環境中的汙染物,並非由單一可確認的地點流入河川所導致的汙染(如源自大氣中的沉降物、都市下水道暴漲的逕流,及來自農,礦,營建業活動的逕流所造成者)。

  在防治技術層面上,點源汙染比非點源汙染易於管理與控制,對於整體的河川水汙染防治效果卻貢獻有限,做好非點源的汙染防治才是治本要務。除了河川有待管制,地下水汙染的防治也同樣刻不容緩,汙染源管治則是防止地下水汙染最有效且基本的方法。其中像化學品意外洩漏的緊急處理、舊有不完善掩埋場的清理、掩埋場滲出水的收集處、地下儲槽與輸送管線的檢漏與處理、農地排水與暴雨逕流的處理、地表與地下儲存設施的管理等,都是亟須積極發展研討的課題。

  1. 質的保護:一則防止地面汙染物汙染地下含水層,另一方面要防止地層中汙染群進入地下含水層。至於已存於含水層之汙染群可改變其流動方向、圍堵、移除、抽出、固定等以防止汙染群擴散,或利用生物復育等方式使汙染物不致進入抽水井或含水層中。
  2. 量的保護:地下水的天然補注量因季節及時間而有變化,如果地下水抽取量長時間大於有效補注量,地下水位必然劇烈下降,使地下水資源枯竭或水質劣化,而不適於利用,因此必須管制地下水的抽取量。像轉移抽水地點、分散井群、改散養殖用水的始用地下水量、改變農地耕作方式等都可抑制地下水的超抽。
b. 地層下陷
(1) 原因
  1. 地下水超抽─承戴應力減小,導致地盤沉陷。
  2. 地下水水位下降─承戴負荷增加,造成土壤壓密。
  3. 地面構造物─由於高樓的建造,引起承戴負荷的增加。
  4. 地震─砂性土壤因地震而引起沉陷。
  5. 深基礎開挖及採礦─引起地盤移動,而導致地層下陷。
  6. 淺覆蓋開挖─隧道、涵動、管線設施作得淺覆蓋開挖等。
  7. 地盤本身之上生或下沉現象。
(2) 對環境的影響
  1. 地下含水層破壞,載重增加,孔隙減小,復育困難。
  2. 地下水水位下降,引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質鹽化。
  3. 堤岸保護程度減小,維護費用增加,易引起海水倒灌或海堤潰決。
  4. 排水設施破壞,原有排水坡度改變,引發排水困難。
  5. 基礎滑動,負載不均,結構受損,危害建築物之安全。
  6. 沉陷量不均,地下管路受損,影想水工結構物之功能。
c. 農藥問題
(1) 原因、影響
  農藥提高了作物產量,但是殘留在作物與土壤中的農藥,不僅對人體有害,也使原本有蛙鳴蟲叫的農田失去生氣;農藥不僅殘留農作物中,也會滲入土壤,隨著水份流入河川、海洋,擴大汙染的範圍。

  除此,大部分農藥廢容器被拋置於田間,部分進入垃圾場,由於大都數農藥廢容器在自然界中不易分解腐化,且也殘留有農藥成分,長久累積不僅造成環境汙染,更可能危害人體健康及環境生態。

(2) 改善之道
  為了減少農藥對大地的汙染,必須遵守適當而正確的使用農藥的基本原則。例如 農藥廢容器的處理:根據農藥本身之物化性質不同,須使用不同材質容器來盛裝,其材質包括有塑膠、寶特瓶、玻璃、鋁(鐵)罐、鋁箔、紙袋等,以塑膠材質所占量最多,其次是寶特瓶(PET)。而這些均屬可回收的材質。

  為必免造成回收桶產生臭味及汙染環境,農民在投入之前因以清水反複沖洗空瓶三次,將清洗後的水在倒入噴藥器內做稀釋水使用,才能將空瓶投入回收桶中,以便由專人於固定時間內回收清除之。

  農藥廢容器之處理,目前乃委託代處理業機構為農藥廢容器之回收清除處理業務,而經回收清處後之農藥廢容器,目前均集中於高雄大發工業區,經壓縮或粉碎、洗滌處理後於予儲存,另農藥工業同業公會亦提供入影帶,供予民眾,以加強宣導,落實回收觀念。

  此外,改用有機肥料,採輪耕方法、增強作物生長力,以自然天敵來抵抗蟲害等可行方法。採用上述方法雖然可能提高生產成本,種植期間耗時廢力,然而為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卻是值得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