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考資料

<目錄>

1. 定義
  由於人為因素,使自然環境受到破壞
2. 範圍
 
a. 空氣污染
b. 噪音

 
二、教學活動示例

1. 定義
  現今「公害」一名詞的英文名稱即採用Environmental pollution。廣義的說,凡是因為人為的因素而產生各種有害的因子,使相當範圍的民眾之建康、安全或生命受到干擾,或使財產、動植物受到危害等,都可稱之為公害。
2. 範圍
a. 空氣污染
(1) 定義
  空氣汙染的定義:「空氣中含有一種或多種汙染物質,其存在之量、性質或停留時間,足以直接或間接地妨害人體健康,影響動植物生存,破壞大氣品質,損壞財物或干擾舒適之生活環境之謂」。
(2) 來源
人為汙染:

  這一類污染是造成空氣汙染的主因。人類活動和工業生產所造成的汙染,其危害較嚴重。根據汙染物的來源,可分為工業汙染源、交通汙染源及生活汙染源。此外,另一種常見的分類方式是將汙染源分成遺移動汙染源和固定汙染源,前者如汽機車、飛機、火車、船舶等交通工具;後者如工廠、住戶使用燃料、露天燃燒等。

天然汙染:

  這一類汙染並不屬於公害範圍。

  天然汙染源是自然災害造成的,如火山爆發噴出阿量火山灰和二氧化硫;森林火災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碳氫化合物,及燻煙和微粒,這些自然災害產生的汙染是局部的、暫時的,通常在大氣的「自淨作用」下很快會恢復空氣正常的組成。

  自淨作用是透過大氣的擴散、稀釋、沉降、雨水淋洗、日光作用、汙染物的交互作用及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一系列物理、化學、生物因素的作用,而消除空氣中少量的汙染物質,使空氣成份

(3) 危害
危害:根據上述廣義之空氣汙染定義,空氣汙染對環境造成之影響至少包括下列五項:

A.傷害人體健康

  1. 急性或慢性之呼吸器官病變
  2. 對於眼睛或皮膚之刺激

B.影響動植物生存

  1. 破壞植物之組織(如:德國黑森林之壞死)
  2. 破壞水生生態環境(如:湖水酸化)

C.破壞大氣品質

  1. 降低能見度
  2. 造成酸性沉降(如:酸雨、酸雪)
  3. 造成溫室效應
  4. 破壞臭氧層

D.損壞財物

  1. 造成橋樑,大樓及雕像等建材之腐蝕
  2. 造成土壤之風化
  3. 造成橡膠或塑膠物品之化學惡化

E.干擾舒適之生活環境

  1. 造成公眾的厭惡
  2. 影響休閒生活品質

 

實例:

  工業革命時工業最發達之英國、比利時、美國、都相繼發生了空氣汙染災難事件,造成人們之死亡與急性呼吸疾病。其中由以擁有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發生之空氣汙染事件最為嚴重且頻繁(從1952年至1957年間,共發生了七次空氣汙染災難事件)。而單以195212月發生之件而言,據估計造成之死亡人數超過4,000人以上。雖然空氣汙染造成之影響如此地嚴重,人們似乎並為有所警惕,致使空氣汙染事件在世界各地(如:墨西哥、美國……等國家)仍然陸續發生,奪走了許多人的實貴生命。

(4) 防治方法
  空氣污染防治止本清源之道,端在於根本防止或至少減少空氣污染物之產生。一般而言,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之空氣污物,可能是生產之原或中間產物,甚至是產品本身,僅因為管理或操作不當而排放至空氣中,遂造成污染事實。若能有效地防止或減少空氣污染物之產生,不但可以減少空氣污染物之排放,從而降低污染防治費用,而且以減少(或回收) 部份原料或產品,提高其使用效率。

※若要落實減少空氣污染,平日在家裡可以

  1. 提醒家人保養機車,減少廢氣排放。
  2. 節約能源,電源記得隨時關掉。
  3. 響應拒吸二手菸運動。
  4. 廚房應安裝抽油煙機,以減少油煙染。
  5. 盡量少用殺蟲劑,以免危害健康。
  6. 盡量使用可回收、低污染的物品。
  7. 愛用標有綠色環保標章的產品。
  8. 購物時應自備購物袋。
  9. 減少購買不必要的東西,珍惜有限的資源。
  10. 拒絕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
b. 噪音
(1) 定義
  依噪音管治法的定義,凡超過管制標準即為噪音,也就是以分貝來計算噪音的音量;是實上,以普通狀況來說,噪音無法用分貝來測知,完全是以人的身體及心理狀況而論,只要造成了不舒服的情況,就是噪音。
(2) 來源
  只要有人為的活動就有噪音產生。台灣地區,除了工場、營建工程和汽機車發出吵雜的聲音外,近臨噪音也相當嚴重。因為臺灣地區的公寓住宅隔音效果不好,再加上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近鄰噪音的困擾不斷,如亂鳴喇叭、大聲叫囂、鄰居的鋼琴、電視、冷氣機聲、寵物叫聲,都可能使你和你的家人感到不舒服,可能妨害收聽,睡眠甚至降低工作效率等。而根據美化環保基今會一項調查資料顯示,臺灣地區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最厭惡的三大噪音則是:半夜亂響的汽車警報器、辦喪事的擴音器和敲打牆壁的電鑽聲。
(3) 危害
生理方面

(A)一個人經常暴露在噪音環境中,容易引起血管收縮、皮膚蒼白、瞳孔擴張、呼吸急促、肌肉張力變化、胃分秘減少,行成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血壓上升,腎上腺素分秘增加。

(B)連續性噪音會使人的末稍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

C)瞬發性噪音會使人過度緊張,動脈血管壓力增加,使得微血管激烈抽搐,發生手足無措、嘔吐現象等症狀。病人請教醫師及心理大夫,大多有治癒機會。

D)噪音所造成的聽力障礙,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可以恢復者,稱為暫時性聽力障礙;如果經常暴露在造音環竟境中,造成習慣性的暫時性聽力障礙,日久也會行形成永久性的聽力障礙。目前醫學上,永久性聽力障礙,尚無藥物可治療,故造成人體一大傷害。

心理方面

  不僅影響日常生活談話、睡眠,造成心理和精神上不舒服適,更進一 會放妨礙學習和降低工作效率。

(4) 防制方法
  為了做好噪音管制,提升國人生活的品質,行政院衛生署經在民國725月公布了「噪音管制標準」,其中噪音管制的途徑有三:音源本身的改良及管制、傳音路徑的改變、受音者活動行為的改變。

針對噪音管制途徑提出噪音防制方法如下:

  1. 音源管制
  2. 依據政府公布的「噪音管制標準」,噪音源可分為下列五類:

    (1)工廠(2)娛樂場所(3)營業場所(4)營建工程(5)擴音設施,依早晚、日間和夜間各時段不同,再加上它位哪一類管制區內,而有差異的音量管制。這樣的區分,最主要是考慮到夜間特別需要安寧,音量管制較嚴格。另外,加強噪音陳情案件的處理,是改善固定噪音源的必要手段。

  3. 交通噪音的改善
  4. 環保署在民國77年元旦起就實施汽、機車出廠噪音抽驗,以管制新出廠及進口的交通工具噪音量;另外,也不忽略使用中的車輛噪噪音稽查制度,建立道路交通噪音陳情處理程序。位大馬路邊的校舍也經常受到交通噪音的影響,台北市目前優先採行交通管理、校舍防音和減低噪音等示範措施,未來將推廣到整台灣地區。

  5. 航空噪音的改善

  未來航空音管制重點是兼顧空運發展與環境保護,除採用低噪音操作方式,管制夜間起降,並協調相關單位檢討機場周圍地區土地使用及開發,對於緊鄰機場噪音干擾嚴重的地區,不宜規畫為住宅、學校用地,可改為貨運與倉儲業用地,或發展為輕工業區,才能杜絕航空噪音問題。

4. 近鄰噪音改善-黃鶯計畫

  日常各種活動所造成之噪音干擾,需要民眾相互尊重,提高生活倫理素養,並對下列近鄰噪音能加以注意規範:

(1)學校活動使用擴音設施應調整使用音量

(2)婚喪喜慶時,注意擴音設施音量,勿讓對逝者的哀悼變成一種擾鄰的噪音。

(3)MTVKTV等娛樂場所應加強室內外之隔音設備。

(4)公園晨間活動、聚會,應避免高音量擴音之使用。

(5)廟宇、神壇、民俗活動使用擴音設施音量應適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