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考資料

<目錄>

1. 癌症
 
a. 癌化的歷程
b. 台灣常見癌症:
    子宮頸癌
    乳癌
    肝癌
    肺癌
c. 預防要項
2. 糖尿病
 
a. 成因種類
b. 病徵
c. 預防要項
3. 腎臟病
 
a. 慢性腎哀竭→尿毒症
b. 預防方法

 
二、教學活動示例

癌細胞

  癌細胞是由正常細胞演化的異常細胞,在數量上居於絕對的少數,然而它具有與其他細胞相同的遺傳密碼,可以瞞過執行人體防衛機能的免疫系統,避免被偵察及殲滅,其危害人體的過程,可分為下列三個階段:

癌變第一步: 局部生長癌細胞的分裂及增殖,沒有正常DNA的約束,有其自成一格的生長法則,首先,在生長的局部占了數量上的相對優勢。這些變了質的細胞,不可能屐行正常功能,為了生存而奪取了正常細胞的營養,使原有細胞的功能逐漸減弱而喪失。
癌變第二步:   侵犯鄰近組織在原來組織中漫無限地增生的癌細胞,為了爭取及擴大存空間及解決補給問題,自然會對鄰近器官侵犯、壓迫及堵塞而產生情況不一的傷害。
癌變第三步:   轉移人體的正常細胞各有任務地區,疆界分明,不容逾越。而癌細胞則不然,在其根據地集團之中,不時會有些游離分子,脫隊而自由行動,循著淋巴或循環系統,向其他部位蔓延滲透,而製生第二、第三不同部分的病灶。


子宮頸癌

  子宮頸是少數可以早期被診斷治療的癌症。子宮頸原位癌-種早期癌症,此時癌細胞僅局限於子宮頸上皮細胞層中。平均的診斷年齡介於2540歲之間。而侵犯性(已擴散)子宮頸癌的診斷平均年齡則是介於48∼55歲之間。

 

 

成因及險因子:   低社會經濟階層、個人衛生不良以及青春期初期即開始有性行為的婦女,有較高的險性。致病的險性也隨著婦女性伴侶人數,以及其性伴侶本身又有的性伴侶數目的增加而升高。
種類及發生:   癌細胞會從子宮頸擴散到骨盆壁、子宮旁結組織(支子宮頸及子宮的韌帶與組織)以及陰道。它同時會阻塞輸尿管(連通腎臟及膀胱的尿管)。擴散泛的腫瘤,也會侵犯到及直腸。
徵候與症狀:   子宮頸癌的症候,取決於癌症擴程度的分期。在侵犯前期,通常是沒有症狀的。在侵犯期的早期,會有陰道異常的分泌及出血,而且性交後會有一些狀或持續的出血。末期時,會有陰道出血性分泌、骨盆痛、小腿後上方痛以及頻尿的症狀。
診斷:   假如子宮頸抹片檢查發現有異常的癌前變胞,就必須重複幾次抹片染色試驗檢查。如困檢驗確立,我們可用陰道鏡檢視子宮頸並做組織切片檢查,以再確定診斷。
治療:   對發現有癌前細胞變異的區域,可以用冷凍治療或雷射治療加以清除。
假如有任何跡象顯示癌細胞已具侵犯性,則應將整個子宮切除。若種瘤已侵犯深層的子宮壁,則用子宮根除數切除子宮及鄰近的淋巴腺或是實施放射治療,都可採行。有些病患,雖然經過強力的治療,仍會進展成
末期病況。此時治療的目標即需改變,以促使患者生理及心裡舒適與減輕疼痛為主。後者可藉止痛藥物、姑息性放射治療或選擇性神經阻斷法,來減緩痛苦。
預後:   整體而言,子宮頸癌的5年存活率是66%,但其比率範圍在10%∼90%之間(從以擴散之腫瘤至極早期發現的腫瘤)。


乳癌

   乳癌是美國婦女最常見的癌症。約占婦女癌症的27%,而且發生率在逐漸在增加中。白種女人的罹患率比女性黑人稍高。在全世界乳癌高發生率的地區,諸如美國、加拿大、西歐及澳洲,危險性最高的都是年齡大於65歲的婦女。

成因及危險因子:

   年齡的增長,本身就是一個危險因子。乳癌很少發生在30歲以前,大部分都是發生於50歲以後的婦女。有乳癌的家族病史,也是一種危險因子,雖然有此家族病史的婦女緊僅有25%會罹患乳癌。沒有生育的女人,或過了三十歲以後才有小孩的婦女,其致癌的危險性也較高。女性初次月經到初次足月懷孕之間的年齡週期,也有顯著的關聯,即女性若過早初經,及過了30歲以後才有足月懷孕,則有較高的危險性。此
外,早年曾接受放射治療和更年期過晚發生的婦女,也有較高的致病率。

種類及發生:
   乳癌會發生在單一或同時兩側的乳房上。大部分的乳癌都是屬於腺癌,一種源自腺體組織的癌症。約90%是源自乳管,其他10%是發生於製造乳汁的乳葉上。每一類癌症都有不同的變異種,而且他們對治療的反應也不相同。大部分都是先以單一的腫塊出現,而且擴散至其他器官前,會先侵犯到腋下的淋巴腺。

徵候與症狀:

  除了乳房上的腫塊外,症狀還包括一些乳房的變化,像紅腫、皮膚增厚、凹陷或刺痛。乳頭的腫痛、凹陷或有異樣的分泌物,都乳癌向外擴散的徵候。

診斷:

  任何在乳房上可觸摸到的新腫塊,都應懷疑是癌組織,雖然事實上絕大多數是良性。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凡是超過20歲以上的婦女,都應每月做 一次乳房自我檢查。
   不過,診斷仍需要靠組織切片檢查才能確定。由於偵測技術的改進,乳癌 已經能在非常早期、可治癒的階段經由乳房攝影術(低劑量的X光檢查)檢查出來。這種檢查能夠偵查尚無法接觸摸到的乳房腫瘤。醫學界建議,40∼50歲的婦女,應每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而大於50歲的人,則應每年做一次。

治療:

   有數種可行的治療方式,這些包括腫瘤切除術(僅切除腫瘤而已)、各種不同方式的乳房切除術(請參見92頁「乳癌手術」單元)、放射治療、化學療法以及調節激素的藥物治療。治療的方式取決於癌症的種類、分期、病患的年齡以及她們的選擇,通常是同時採取兩種方式合拼治療。
   乳癌患者經治療後能存活著,似乎與早期診斷(擴散前)較有密切關係,而不是廣泛性的治療。我們仍無法結論出各期乳癌最有效的一致性治療方法,因為專家間仍有不同的意見。不過藉著治療方式不斷的改進,毫無疑問的,其結果將使我們有更正確的疾病分類及分期,病患也可以選擇更為有效可用的治療形式。
   由於新技術的發展,乳房的整形已經是可能的事,這是手術後復健的重要項目。近年來,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到乳癌所引起的各種情緒反應。今天,醫師也較會關注到病患對手術及手術後體態變化的憂慮。一些自著團體也會為病患提供病情討論及精神鼓勵的服務。

預後:

  假如乳癌在早期即被切除,其5年存活率可高達90%,但若癌症已擴散至其他部位,則診斷後的5年存活率僅有10%而已。

肺癌及膽道癌症

  大部分的肝癌是屬於次生癌,亦即身體別處企器官的癌細胞經由血流,落生於肝臟所形成的腫瘤,這些包括來自乳房、胃、腸道及肺部的轉移癌。
  原生的肝臟及膽道癌(包括膽囊癌)在男我們稱之為肝膽癌。肝癌比較常發生在男性,但肝膽癌則以女性較常見。一般而言,黑人要比白人

肝臟及肝膽癌

  成因及危險因子肝膽癌最常在已有病變附生的情況下發生。肝硬化及B型肝炎,都是肝臟原生癌的前置因子。膽結石及寄生蟲病也和膽囊及膽道癌有關。飲酒過量是造成肝硬化的主因,所以也和肝癌有關。

種類與發生

  大部份的腫瘤都是源發於肝細胞或膽囊的內皮細胞。膽管炎很少見,它會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合併發生。

   徵候與症狀

  肝膽癌的症狀包括體重減輕、喪失食慾、上腹不適、腹部腫脹以及有時觸摸到硬結節狀腫塊。黃膽有時也會發生。這些症狀通常不會感到難過,有很多患者甚至持續數周或數月都沒有症狀。肝膽癌的後期合併症狀,包括皮膚搔癢,膽管阻塞、黃膽、肝衰竭、腹水、消化道不適等等。

   診斷

  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或合磁共振掃描都可檢查出腫瘤。血液中的高濃度的胎兒蛋白,也是肝臟原生癌的指標。

治療:

  絕大部份的肝膽癌產生症狀時,一般都已無法治癒,假如腫瘤尚未擴散,可採手術方式加以切除。若腫瘤尚未廣泛,肝臟移殖是可以考慮。放射線療法及化學療法的成效不佳,手術多是以緩解症狀為主要目的。事實上此癌的治癒率很低。

預後:

  肝膽癌診斷後的5年存活率,僅不到5%。

   肺癌

成因及危險因子:

  至少85%的肺癌,都是出於吸菸所致。吸菸時間愈長及吸菸的數量愈多,患病的危險性愈大。使用濾嘴及吸淡菸的人,其危險性稍微減低;雖然其危險性仍遠高於不吸菸的人。不自主的,或「被動」的二手菸受害者,也會比常人具有較高的罹病率。只要停止接觸,危險性就會立即開始下降,也就是說,當你或周邊的人們都開使戒菸的話,只要經過10年,致病的危險性和不吸菸的人一樣了。
  其他和吸菸合併作用的危險因子,包括吸入某些工業物質,例如石綿.接觸氡.鉛.鉻及鎘金屬的蒸氣。住在都市的人們,也會比住在鄉村的人更易罹患肺癌。

徵候與症狀:
  除非病情己進展到相當時期,否則是少有症狀的。預警的徵兆包括持續地咳嗽.有時候痰會帶有血絲.呼吸急促.聲音沙啞.胸痛或持續的肺部感染。

診斷:

  診斷的方式包括分析胸部X光片及痰的檢驗.電腦斷層掃瞄.經由細針摘取的腫瘤組織切片檢查以及支氣管鏡檢查(用細窄的光纖視鏡來檢查呼吸道)。從支氣管鏡檢查中,我們可以切取或刮取部分呼吸道上皮細胞來做檢查。

治療:

  治療的方式,取決於肺癌的種類及其擴散轉移的分期。對小細胞癌而言,手術已廣泛地被化學療法所取代,不論是單獨化學治療或合併放射治療。對非小細胞而言,手術.放射治療或化學療法都是選擇項目。手術通常是用於腫瘤尚未擴散時的治療。若淋巴腺已被侵犯,則手術必需再合併放射治療才行。有些個案,化學療法也可合併使用。若是肺癌己無法以手術方式清除,則放射治療及化學療法將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凡有原發性肺癌的病患,經治療後,應小心觀察有否腫瘤的轉移。在第一年應每個月做例行檢查,以後可延長。若有胸痛.呼吸困難.聲嘶.吞嚥困難等症狀,都可能是轉移的徵兆。

預後:

  大約只有13%的肺癌病患,在被診斷為肺癌後,活過5年或更久。若是在癌細胞尚未擴散轉移前即被診斷治療,則5年的存活率可提高到33%∼80%。新的醫療方式,合併了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及手術切除,大大增加可切除性肺癌病患的存活率。放射治療附加化學療法,可以用來治療一些無法切除性肺癌患者。戒菸,恐怕還是降低肺癌致病率最大的力量。

菸草的使用:

  吸菸比其他任何活動更具致癌性。至於吸假菸者(不吸菸入肺中),也有罹患口腔.喉嚨及食道癌的危險。無煙形式的抽菸,例如鼻菸或咀嚼菸草,也會得到癌症。所以戒菸或是不吸菸,恐怕是目前最重要的抗癌方法。

飲食:

  美國國家癌症協會曾發表有關各種飲食的抗癌指南,如減少飲食中脂肪含量,增加纖維質,包括各種不同的蔬菜及水果;不吃或少吃燻烤.硝酸鹽醃製及鹽醃的食物等都會減少罹患癌症的機會。

肥胖:

  假如你的體重超過理想體重上限的20%,就會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維持理想體重,是一種值得採行的癌方法。

酒精:

  飲用過多的酒,會增加數種癌症致病率,特別是合併吸菸。酒精是含有高熱量的物質,容易造成坐辦公室不常運動的人的肥胖,如此更增加致癌的機會。

放射線:

  曾接受多次X光檢查或放射線醫療的人,應注意放射線的危險性。若懷疑自己懷孕的婦女,應事先告知醫師,以避免不必要的放射線照射。

日照:

  為了降低皮膚癌的罹患率,淺膚色皮膚的人們,特別是喜歡作日光浴者,應限制日照的時間,並且應使用具有高防護效力防晒油。為了進一步減少致癌率,應再避免使用太陽燈等人造晒黑美容。

性行為:

  子宮頸癌常見於性伴侶複雜或是其性伴侶也有多個性對象的婦女身上。保持清潔.注意可疑症候.使用保險套及減少性伴侶,是降低致癌的方法。包皮切除也可以減少陰莖癌的發生,因為它們通常發生在包皮底下的部位。

病毒:

  某些病毒,包括B型及C型肝炎病毒.生殖疣毒及愛滋病毒,都和癌症有關。減少接觸這類病毒是預防與病毒相關癌症首要方法。

藥物:

  被囑咐要服用人工合成「替代性」雌性淚素(更年期用藥物),免疫抑制藥劑及某些抗癌藥物的患者,應事先和醫討論這類藥物使用必要性,因為它們都會增加致癌的機會。

職業:

  任何在工廠工作的人,都應了解可能存在的致癌物質,並應切實遵守所規定的防範措施,以減少過量的接觸。

  糖尿病最常見的一種內分泌性或代謝性疾病。由於人體利用葡萄糖的機能發生障礙,使得葡萄塘滯留血液中,結果從尿中排出這一些糖分的現象,就是傳統上認為「糖尿病」的意思。事實上,這是因為代謝醣類所必需的激素(胰島素)在體內分泌不足,分泌時間不正常,或胰島素主要作用器官(如:肝臟等)、肌肉及脂房組織上的細胞表面胰島素接受器數目減
少所致。
  胰島素由胰臟的B細胞產生,首先由肝臟吸收後,將葡萄糖合成為肝醣,當胰島素不再產生或無效用時,肝醣的製造會減低,且葡萄糖在周邊組織的利用就會減少,結果由各種來源進入循環或葡萄糖的移除會減緩,而形成高血糖。此過多的血糖無法完全由腎小管再吸收,於是尿液中糖分上升,稱為糖尿。換言之,就是胰島素經肝臟再至全身,讓需要胰島素的 肌肉細胞和脂肪細胞等使用,因有胰島素這種荷爾蒙,我們人體的熱量源(燃料)葡萄糖才能進入上述的細胞內。胰島素從形成、分泌到讓需要的未稍細胞使用,若某一環節發生問題,便產生所謂的糖尿病。

糖尿病的種類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製造胰島素B細胞若受到濾過性病毒的感染,產生自體免疫反應,使B細胞成衰竭狀態,最後完全喪失分泌胰島素的能力。胰島素一旦枯竭,便需注射胰島素。

  非胰島訴素依賴型糖尿病:這類行多發生在成年人,亦稱為成年型糖尿病。具有易患糖尿病的遺傳體質者,若有肥胖、運動不足、飲食過度、精神壓力大,或其他誘因,即易發病。與過去比較起來,現代人熱量過剩、運動不足、精神壓力過大等因素,使得胰島素分泌的能力漸漸降低。另一方面,接受胰島素受器若有異常,也會引起糖尿病。在人體中的肝細胞、肌肉細胞、脂肪細胞中皆存在胰島素的受器,這是一種葡萄糖吸入細內,再加以利用的構造。另外肥胖、過量飲食等因素也會影響人體對葡萄糖的吸收,即使有胰島素也難以發生作用,且過多的脂肪容易影響胰臟、心臟、腎臟、肺、肝...等的健康狀況;故肥胖者得到糖尿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

此類型糖尿病的發生原因有二

1為胰島素產生量減少,其次則為胰島素接受度降低。

續發於其他狀況的糖尿病

  有覆發性胰臟炎引起的胰性糖尿病;另外因胰臟癌取出胰臟後,引起的糖尿病,及內分泌疾病、肝臟疾病和藥物都可能引起二次性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這類型的糖尿病是由於孕婦懷孕時荷爾蒙和體內新陳代謝複雜的變化引起的。另一種原因是孕婦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而觸發其遺傳體質得到妊娠尿病。
  因為懷孕引發的妊娠糖尿病(非糖尿病遺傳體質,也非糖尿病患懷孕),其特徵是在懷孕期間體內葡萄糖代謝異常,但生產後,這種異常情形即消失。

  糖尿病的臨床症狀

  在發病的早期,絕大多數糖尿病人都沒有任何症狀或症狀非常不明顯著,逐漸發生血糖上生,體內又無法利用而使腎臟把這些無法利用的糖分排到尿液中,連帶將大量水分從體內排出時,才會出現多尿(小便次數多且量也多)、多喝(因排尿太多而發生口渴要喝水)等現象,病人也容易飢餓而一直想吃東西,即所為多吃,這就是所謂「三多現象」。事實上,不是所有病人一來就具有這麼多症狀的,有的是虛弱、疲倦,或覺得胃口不好、體重減輕等。或者一來就說肚子痛、手腳麻痛,皮膚癢,視力不佳、傷口不易癒合等。所以,糖尿病人的症狀其實是千變萬化的,早期發現不可只憑上述症狀來決定,應該做定期篩檢才安全。

  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控制不好可以引發一些急、慢性併發症。其中急性併發症有:

1. 低血糖症
    大多數發生於胰島素治療過程中間,由於飲食及運動的配合不當所造成,口服降血糖藥物中的磺ㄢ尿素劑,因有促進胰島素分泌或加強胰島素功能的作用,也有可能促進低血糖症。早期的低血糖發作症狀是因血糖急速下降,刺激腎上腺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以致產生交感神經亢進的症狀,包括出汗、發抖、起雞皮疙搭、心跳快速等,以及饑飢餓、軟弱和頭痛。如果沒有幾時處理的話,血糖更形下降,由於腦部營養不足,病人會發生頭暈、頭痛、焦燥不安、神智不清、甚至昏迷等現象。初步治療給予10~15公克容易吸收的醣類食物即可,若重覆兩次15分鐘內未好轉,則需須立刻送醫。
2. 視力模糊
    部分病人在控制不好的情況下,因排出大量水分,使得眼球內水分不足,在接受治療改善後,眼球很塊地發生膨脹,一時產生視力模糊現象,最後晚會在一、兩週內消失,如未消失要請教眼科醫師。
3. 糖尿病昏迷症
    由於糖尿病代謝的偏差,引發的特殊形型態的意識障礙,包括:糖尿病酮酸毒症、高血糖高血壓非酮體性昏迷症及乳酸毒症,均必須立即送醫診治。

糖尿病人控制不佳容易發生下述慢性併發症:

1. 粗血管病變
    腦、心臟、足部等部位的動脈硬化造成高血壓、腦中風、心肌梗塞;足部的血液供應減少,造成間歇跛行、足部冰冷、感覺異常、足部易感染、傷口癒合慢。截肢病人有50~70﹪屬糖尿病病人。
2. 眼睛的病變
    糖尿病是造成成人失明的主因,常見的病變如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
3. 神經病變
    包括自主神經或周邊神經的短期或長期痲痺。引起心悸、腹脹、便祕、腹瀉、失禁、小便困難、起立性低血壓、性功能障礙、手腳發麻及刺痛、感覺遲鈍。
4. 腎臟病變
    引起水腫、蛋白尿、血壓上升等症狀,甚至腎衰竭引起尿毒症,而需要終身洗腎。

  臟器衰竭就是指臟器無法發揮功能的意思,就像心臟或肝臟無法發揮功能時稱心臟或肝臟衰竭,同樣的道理當腎臟衰竭時,腎臟亦無法發揮其功能了。
  因某種腎臟病的惡化,造成的腎機能不全,如果發生得很突然,稱作急性腎衰竭;如果是慢慢的侵略,而逐步使腎機能降低的就叫做慢性腎衰竭。
  慢性腎衰竭是各種慢性腎臟病患腎功能惡化的結果,許多腎臟疾病都能轉化成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原因是腎小球腎炎,此外,慢性腎盂炎腎、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會引起慢性腎衰竭。

慢性腎衰竭可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期: 腎臟整體功能出現輕度或中度的損害,但仍能使體內排泄、再吸收功能控制在限度內的正常。症狀不易查覺,血中氮氣值升高,但仍在正常限度內。
第二期: 腎功能失全。此時腎功能受損程度,已無法維持體內環境的正常。患者可能會出現夜尿、輕度貧血。這些症狀也還是很輕微。但是,當病患受到感染、脫水,或其他原因時,腎臟的功能就會出現明顯的損害。
第三期: 已是進入腎衰竭了。病人體內組織已進入持續性而慢性的惡化了。出現氮質血、酸中毒,血中%、鈣過低,而磷酸鹽則過高。腎臟的尿濃縮能力嚴重受損,嚴重貧血。
第四期: 出現尿毒症症狀。

  不論是那一種腎臟疾病,必須盡快予以治療,以避免轉化為慢性腎衰竭,甚至繼續惡化,以尿毒症收場。

   腎臟病的預防

1. 喉部、扁桃腺等發炎或鏈球菌感染時,務必立即根治,否則鏈球菌易導致腎臟發炎。
2. 止痛藥對腎臟具有殘害作用,未經醫師處方嚴禁使用。一般市售的止痛藥如痛風特效藥,及一般止痛藥;如須長期使用,務必與腎臟專科醫師討論使用。
3. 暴飲暴食對腎臟也是有害的,當人體吃下大量的食物,最後衍生的廢物--尿酸及尿素氮皆由腎臟負擔排除。一旦食物過量,將增加腎臟的負擔。
4. 未經醫師處方亂服成藥,有礙腎臟功能。尤其是抗生素和利尿劑都不可多服。
5. 婦女懷孕前作腎臟功能檢查可避免尿毒症的發生。婦女懷孕時腎臟負擔加重,如發現相當程度的腎臟病時,應速與腎臟專科醫生研討可否懷孕,否則在自己不知的情況下盲目懷孕,腎臟病很可能馬上惡化演變成尿毒症,而必須洗腎。
6. 罹患腎臟病切忌亂吃偏方或藥草,如此一來只會加速惡化;有病最好找腎臟專科醫師診治,以免衍生更多的併發症,甚至在短期內變成尿毒症。
7. 適量喝水不憋尿,因為尿在膀胱內太久很容易繁殖細菌,細菌會經由輸尿管感染到腎臟,所以每天充分喝水,隨時排尿,腎臟亦不易發生結石。
8. 如罹患高血壓務必就醫,在醫生指示下服用藥物,將血壓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因為長期的高血壓會不停地破壞腎臟的微細血管。
9. 因為糖尿病患的血管會有緩慢硬化的現象,特別是末稍微血管的硬化更是明顯。人體的腎臟,是由數百萬個微細血管球所組成。根據統計指出約有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洗腎病人是糖尿病末期患者,因此妥善地控制糖尿病可降低併發腎臟病的可能性。
10. 不要喝成分不明的井水或河水,以防止因重金屬含量太高造成腎臟負荷。同時對於加工食品也要採取不吃不喝的態度,因為不合格的加工食品添加物會殘害腎臟。
11. 記得經常做腎功能檢查,最好每半年就做一次尿液篩檢以及血壓的檢測,因為幾乎多數腎臟病患其腎臟的損壞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一旦等到身體感到不適時,可能早已惡化到腎臟病的末期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