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
不同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比 |
|
肝炎病毒傳染 |
途徑 |
急性期的死亡率 |
A型 |
糞便一口腔 |
低(約千分之一) |
B型 |
體液(血液、精液等) |
高(約百分之一) |
C型 |
體液(血液為主) |
中 |
D型 |
體液(與B型肝炎共同或
重覆感染) |
高 |
E型 |
糞便一口腔 |
孕婦(10-20%) |
|
乙、 |
1.A型肝炎: |
|
A型肝炎病毒經口腔進入人體後,會先潛伏約一個蓄勢待發,然後再使患者有發燒、出汗、畏寒、肌肉酸痛、食慾不振、噁心,甚至嘔吐的現象。肝臟因受傷發炎而呈現腫大,並有輕微的右上腹壓痛。在這種類似感冒的症狀持續幾天以後,
病人開始有茶色尿或併有眼白變黃(即黃疸)的徵兆。急性A型肝炎不會變為慢性。 |
2.B型肝炎: |
|
B型肝炎病毒主要是經由體液,如血液、精液等傳播,它在人體內的潛伏期較A型肝炎為長,平均約二個月或更久,
進入人體的病毒量越多時,潛伏期可能越短。 |
3.C型肝炎: |
|
C型肝炎病毒的散播途徑與B型肝炎病毒類似,平均的潛伏期約七到八週,臨床上的表現也和B型肝炎極為相似,但是倦怠感、嘔吐及其他全身的不快較不明顯。目前C型肝炎病毒已被公認是引發輸血後急性肝炎的主要原因。 |
4.D型肝炎: |
|
D型肝炎病毒是一種缺陷性的病毒,本身無法製造出完整的病毒顆粒,必須藉助於其「密友」B型肝炎病毒,捐出表面抗原蛋白才能蛻變為具有感染力的完整病毒。由此可知只有在B型肝炎患者體內才有有辦法看到D型肝炎病毒,亦即D型肝炎病毒只能在慢性B型肝炎的病友間傳播。D型肝炎病毒的潛伏期約二到六週。 |
5.E型肝炎: |
|
E型肝炎病毒的傳播途徑近似A型肝炎病毒,也是和吃了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有關。潛伏期約四到六週,臨床表現亦和A型肝炎接近,主要侵犯二十到四十歲的年輕人。 |
|
丙、 |
預防方法 |
|
1. |
預防感染A型、E型肝炎 |
|
(1) |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和飲食習慣,飯前便後及處理食物,前用肥皂洗淨雙手。 |
(2) |
食物及食具要充分洗淨。 |
(3) |
不喝生水,不吃生食,不吃路邊飲食及攤販食物,不到食具處理不完善的餐廳用膳。 |
(4) |
供水管線、貯水槽不可緊鄰糞便排放管線,以免水源受到汙染。 |
(5) |
沒有A型肝炎抗體的人,要到環境衛生不良的地區國家旅行時,應特別注意飲食衛生,最好先打免疫球蛋白或疫苗做為預防,較為妥當。 |
|
2. |
預防感染B、C、D型肝炎的方法,必須提高警覺,做到下列各項預防措施: |
|
(1) |
避免不必要的打針和輸血。 |
(2) |
不用別人的牙刷、刮鬍刀,避免以未經消毒的儀器紋身、紋眉、穿耳洞和不正常的性行為。 |
(3) |
驗血確定自己未感染B型肝炎病毒者,應注射肝炎疫苗;確定自己帶有B型肝炎病毒者,就不應該捐血,以免傳染別人。 |
(4) |
懷孕時要驗血,若孕婦為e抗原陽性之B型肝炎帶原者,新生兒務必於出生24小時內,先接受一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後再按時接受三劑B型肝炎疫苗注射。其他新生兒於出生後3-5天、滿一個月及滿六個月,各接受一劑B型肝炎疫苗注射。 |
|
|
丁、 |
A型及B型肝炎預防接種 |
|
1. |
A型肝炎 |
|
目前A型肝炎疫苗也已研發成功,在世界各地和臺灣地區(由臺大和榮總主持)進行試種計劃。據初步的成效評估發現,A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性不錯,注射一到三劑均可達到百分之百的抗體免疫反應,即出現保護性的抗體,可以有效預防病毒感染,但對其安全性和效益尚待長期的觀察與計算。
除主動免疫外,外國亦有使用免疫球蛋白來作被動免疫的方法,效果不錯,確可預防A型肝炎,但有效期只有三個月。對象應侷限於未曾得過A型肝炎,或和A型肝炎病人有所接觸的人,飼養猩猩、猴子的工作人員和將前往疫區旅行的遊客等。但在疫苗成效證實之後,這種被動免疫方法將逐漸消聲匿跡。 |
2. |
B型肝炎 |
|
(1) |
注射接種條件 |
|
1. |
孕婦若為高傳染性帶原者,嬰兒需接受一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按時接受三劑疫苗注射。 |
2. |
若孕婦為低傳染性帶原者或非帶原者,嬰兒仍需按時接受三劑疫苗注射。 |
|
(2) |
接種方式 |
|
1. |
B型肝炎疫苗 |
|
新生兒出生後三至五天、一個月及六個月各注射一劑。 |
2. |
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孕婦為高傳染性者,其新生兒除按上列方式注射B型肝炎疫苗外,於出生後盡速注射一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最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
3. |
B型肝炎疫苗除與日本腦炎疫苗需間隔一個月注射外,可和其他疫苗同時接種,但接種部位需分開。 |
|
(3) |
安全性及有效性 |
|
1. |
經實驗研究發現,凡是按照規定時間注射,可有效預防B型肝炎感染。 |
2. |
B型肝炎疫苗製造過程嚴謹,且經過各種檢定,確定安全。 |
3. |
我國及世界其他國家,接受B型肝炎預注射的人並沒有發生不良的副作用,也沒有因預防注射而得到任何病毒感染。 |
|
|
|
小兒麻痺症
|
|
(一)
病原 |
|
脊髓灰白質炎病毒(Polio virus )屬於微小病毒,係動物病毒中最早被製成結晶狀態者。本病毒甚安定在水中、牛奶或其他食品上可生活甚久;對溼熱很敏感,以普通之巴氏滅菌法即可將之殺滅
, 遇乾燥或紫外線照射,即失去活性,對普通化學消毒劑之耐性大,對乙醚有抵抗力。 |
(二)
傳染途徑 |
|
本病多係經口或飛沫傳染,病毒首先在口咽黏膜或小腸黏膜上增殖。 |
|
(1) |
大多數傳染(98%)於病毒侵入淋巴腺後即不再進行,故無臨床症狀發生。 |
(2) |
若有若干傳染(4%),病毒可即刻轉入血流,結果產生溫和的熱性疾患。 |
(3) |
只有少數傳染(1~2%),再犯中樞神經系統,破壞其脊髓前角細胞,而發生肌肉麻痺者。 |
|
(三)
疾苗 |
|
(1) |
沙克疫苗 |
|
1. |
通常用於皮下或肌肉注射。 |
2. |
由死病毒提煉故效力較差。 |
|
(2) |
沙賓疫苗 |
|
1. |
沙賓(Dr.
Albert Sabin)由活病毒減毒製成的疫苗,通常用
於口服。 |
2. |
是一種活性的減毒疫苗。 |
3. |
效力較長 |
|
|
(四)有些情況下,口服疫苗的效果會到影響,甚至變成無效: |
|
(1) |
疫苗的保存不當(溫度太高,反復結凍及溶化,或儲存太久)。 |
(2) |
接種不當(與疫苗同時吃母奶或熱開水) |
(3) |
有發燒感冒,或剛好有其他腸內病毒感染時,會干擾疫苗的效果。 |
(4) |
兩次接種疫苗的間隔太短(一個月內)時。這些情形在臺灣特別容易發生,並且嚴重的影響疫苗的效力。為了安全起見,疫苗接種只好多做幾次。小兒麻痺疫苗通常和三合一疫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同時接種,兩個月大時第一次接種,三個月半接種一次,五個月大再接種一次,一歲半左右再接種一次,等進小學再接種一次,共計五次。這麼做使不是百分之百,也有95%的效率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