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休閒的特質 |
|
一般說來,休閒具有以下的特質:
1. |
是暇時進行的:從事休閒活動,必定要在個人的自由時間之內。 |
2. |
是有樂趣的:所從事的活動,必須使參與者感到愉快與滿足。 |
3. |
是自願的:個人所從事的活動是依自由意願選擇,沒有強迫性的。 |
4. |
有建設性的:對個人身體、社交活動方面,必須無害,而且還會幫助發展更為完整的個人,使得個人身體強健、理智清醒、道德正直。 |
5. |
是生存以外的活動:飲食與睡眠不能算是休閒活動。 |
6. |
是個別的、是團體的:休閒活動可能是完全獨立進行的,或為小團體的或為少數人參加的。 |
7. |
是因人而異的:同一活動,此人認為是休閒活動,他人未必如此。 |
8. |
是輕鬆與消遣的:從事休閒活動應很安適,如在休閒活動中為了獲勝而焦急不安、努力奮鬥,則與工作無異,不會產生由內心而生的輕鬆與不靜。 |
|
(二) |
休閒的演變 ── 從傳統到現代 |
|
過去在臺灣社會裡,人們主要以農維生,強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規律生活,而且以農維生的社會轡構,講究勤勞節儉、生活樸實,因此休閒不但不利生產,更會耗盡資源,在傳統社會,休閒自然較不被重視。
傳統社會雖不講究休閒,甚至排斥休閒,但並不是說傳統社會的人不休閒,而是他們往往將休閒活動與節慶相結合,休閒依附在節慶之中藉由節慶的活動達到休閒的功能。所以對廣大的農人或一般的平民而言,只有逢年過節才有休閒娛樂,才可放下手邊的工作趁機休閒一下。此外,傳統的休閒更與宗教信仰緊密結合,宗教廟會的活動,人們藉由參與的過程,達到淨化心靈的效果。由此可見,傳統社會雖然強調「勤有功、嬉無益」,但他們還能從傳統節慶及宗教廟會的活動,得到正當的休閒理由,達到調節生理及心理的平衡,滿足個人的需要的目的。
工業革命促成近代社會的模式;科技的進步,翻新生活的每一領域,休閒型態隨之變更。三A生活(工廠自動化、辦公室自動化、家庭自動化)及三C生活(電腦化、資訊化、控制化)之下,一方面使物質文明高度的進步,生活不虞匱乏,一方面亦增加了大量的自由時間。現代人享有更多自由時間,亦有更多選擇傳統與現代休閒的機會,在生涯規畫中享受人生各階段工作與休閒的樂趣。
|
(三) |
休閒的功能 |
|
擁有良好的休閒行為,可以構成好的生活型態,因休閒具有下列功能:
1. |
促進個人身心健康:休閒生活可以滿足個人生理及心理的需求,故可促進其身體及心理的健康。 |
|
- 身體鄇康的促進:Rousseau的調查發現:對非工作生活越滿意者,其頭痛、胃痛等症狀越少。由於參與運動或遊憩方面的休閒活動,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精神緊張,使身體均衡發展,保持具有協調性的體魄,減少機能退化性疾病的危害。更因為精神緊張得到充分的鬆弛,故而一般情緒的生理疾病也就顯著減少了。
- 心理鄇康的促進:休閒活動是個人依其意願選擇參加的,不受約束與控制,所以在活動中較易獲得各種心理的滿足,如成就感、好奇心、自我肯定或發洩侵略性等。Selligman認為休閒生活是個人補償工作疏離、重獲生活自由、追求更有意義的經驗,以達成自我實現的一種方式。Dumazedier也認為休閒可使人們擺脫工作的疲乏與壓力,盡情地發揮個人的創造力,有助於健全人格的發展。
|
2. |
擴展知識領域:休閒活動中有些是屬於知識性較高者,如閱讀、研究機械、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現象等,參與這些休閒活動可以擴展個人的經驗與知識。另外有些活動雖然本身不具很高的知識性,但在參與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則常可基於興趣或好奇心,主動去尋求相關的知識以求解決,故也具有增加新知識的功能。 |
3. |
增進家庭美滿:在家庭裡,若能共享休閒生活,在討論和活動中,增加家人彼此間的怠情,形成一種溫馨、和諧、歡愉的氣氛,較易獲得彼此坦白的溝涌及高的婚姻滿意度。 |
4. |
促進社會和諧:休閒活動既然對個人及家庭有所助益,就能間接減少犯罪行為的發生,促進社會風氣的安定和諧,以及維持社會結構的穩定, |
5. |
促進經濟發展;休閒活動可以增進身心健康,消除因工作而產生的緊張與疲勞,促進員工之間友善和諧的關係,因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生產能力。就資方而言,員工的休閒活動可以視為福利的一部分,可以穩定員工的工作情緒,減少員工的流動率。再者,休閒活動參與程度的增加,間接可以帶動某些消費性產品業的成長,這對經濟的發展是不無裨益。 |
6. |
促進文化發展:休閒活動之領域,對於促進人類文化發展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常接觸藝術性的休閒活動,可增加個人的文化素養;政府常舉辦一系列的藝術性的休閒活動,可以提升整個社會的文化水準,同時也可藉此發揚自身文化的特點。 |
|
(四) |
休閒的分類 |
|
休閒活動分類的方法很多,下列拫據活動的類型加以分類:
創造的活動 |
蒐集的活動 |
教育的活動 |
競爭性的運動和遊戲 |
非競爭性的運動和遊戲 |
旁觀的活動 |
社會團體工作的活動 |
木匠 |
古物 |
動物的研究 |
箭術 |
技藝 |
芭蕾舞 |
露營的領導
人員,育嬰室和運動場助理,及做以下的會員:
唱詠隊
社團
學生聯誼會
四健會
男女童子軍
女子預備隊
合唱團
青年會
管絃樂隊
學生會
聯誼社
少年團契
|
卡育畫 |
親筆簽名 |
養蜂 |
西洋隻六棋 |
演戲 |
音樂會 |
製陶器 |
書籍 |
鳥的研究 |
羽毛球 |
腳踏車 |
電影 |
作曲 |
鈕釦 |
化學實驗 |
棒球 |
划船 |
歌劇 |
烹飪 |
瓷器 |
鐘錶修理 |
籃球 |
露營 |
戲劇 |
縫紉 |
錢幣 |
音樂研究 |
滾球 |
舞蹈 |
(話劇) |
電工 |
熨斗 |
閱讀 |
拳擊 |
釣魚 |
收音機 |
插花 |
玻璃器 |
天文 |
橋牌 |
徒步旅行 |
唱片 |
園藝 |
槍枝模型 |
旅行 |
字謎 |
騎馬 |
運動 |
製賀卡 |
昆蟲 |
|
西洋棋 |
打獵 |
電視 |
帽子設計 |
裝飾品 |
|
象棋 |
溜冰 |
|
發明 |
繪畫 |
|
劍術 |
玩樂器 |
|
編結 |
照片 |
|
足球 |
魔術 |
|
皮革工 |
明信片 |
|
高爾夫球 |
輪鞋溜冰 |
|
金屬工 |
食譜 |
|
曲棍球 |
唱歌 |
|
製模型飛機 |
唱片 |
|
推圓盤 |
游泳 |
|
攝影 |
郵票 |
|
英國式足球 |
|
|
寫報導文章 |
野花 |
|
乒乓球 |
|
|
雕刻 |
|
|
網球 |
|
|
造船 |
|
|
田徑 |
|
|
製圖 |
|
|
角力 |
|
|
室內裝飾 |
|
|
|
|
|
紡織 |
|
|
|
|
|
木工
寫作
|
|
|
|
|
|
(摘自生活輔導補充讀物(下)劉焜輝編)
|
(五) |
休閒的規畫 |
|
為了獲得休閒的效益,在選擇或從事休閒活動時,宜有下列的認識和準備:
- 休閒的安全的考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從活動時間和地點的選擇,到休閒器材的適切性、安全性以至參與前的暖身準備,都需仔細考慮,方可使休閒活動的進行得到安全、舒暢的感受。
- 休閒技能的培育:各類型休閒活動,都需要或多或少的技能,從教育階段中,應廣泛的培養運動技巧、藝術能力等技能,以使日後參與各種休閒活動時,能體會個中情趣,並從欣賞走向創造。
- 自由時間的安排:每天自由時段、每週週末、每年年假,依時間長短,可以日、週、月、季、年為單位,做單元性或多元交叉性休閒活動的設計,使自由時間的休閒能為生計時間帶來活力與愉快感。
- 休閒類別的選擇:休閒就是希望自由自在的活動,能調劑身心、儲蓄精力、獲得滿足感。所以選擇活動項目時,一定要把握有益身心健康的原則,切記不要走趕時髦、求風尚,而給自己帶來壓力;也要衡量自己的體力、時間、金錢、性向等因素,不去做勉強自己之事。每一類別的休閒都可以得到快樂與充實,因此各類型的休閒活動都值得參與,不偏頗、不沈迷,能進退、知得失,保有主動性,能役休閒,而不為休閒所役,才能享受休閒的樂趣。
|
(六) |
目前青少年的休閒活動 |
|
一項針對青少年休閒生活所作的調查顯示:青少年在零用錢增加之後,最想去KTV、撞球場、MTV
、泡沫紅茶店、電動現具等;課後談話的主題是職棒、職籃的消息,其次才是偶像明星,而逛書店,參力夏令營等活動,也是目前青少年所喜愛的休閒活動。
現代青少年休閒生活的特色往往過度娛樂取向,這與學校的設施、社會的環境及父母對休閒活動的態度有關,目前國民中學學生在休閒生活方面可能遭遇的困擾及其原因如下:
1. |
困擾問題 |
|
- 不能經常外出旅行,欣賞大自然的機會太少,生活因而枯燥乏味。
- 不會或未能善用休閒時間。
- 運動機會太少,缺乏運動和遊戲的技巧。
- 很少有機會閱讀自己喜歡的讀物。
- 很少有機會作自己喜歡的事。
- 沒有適當的場所可資消遣。
|
2. |
可能的原因 |
|
- 升學競爭過分激烈的結果,加上青年期中的男女學生,其生理發展日漸趨向成熟,體力充沛,正需要與大自然接觸,以活動筋骨,調濟身心。但因升學競爭劇烈,課業繁重,即使是假期或例假日,也必須溫習功課或整理課業。由於不能多作戶外活動及閱讀喜歡的課外讀物,不能從事社交娛樂活動,而產生困擾。
- 父母本身對休閒活動的觀念贊成、不贊成,或缺乏興趣等態度,都將影響子女對休閒活動的感覺和認識,父母對活動不重視,也會影響他們的活動興趣。
- 學校建築和各種設施過分缺乏或擁擠,無適當的娛樂和休閒場所,社會上又缺乏可供青少年從事休閒生活的處所,加上家庭經濟窘迫,沒有足夠的金錢滿足嗜好和參與嚮往的休閒活動,不能成為社會活動的會員,就會產生被遺棄的感覺。
|
|
(七) |
危險性休閒活動 |
|
所謂危險性的活動,乃指活動的參與者,身體會暴露在危險的環境中,甚至有性命的危險。何如登山、攀岩。彈跳、泛舟、跳傘、滑翔翼、深水潛泳、賽車(包括機車)等活動。從事這些活動,一不小心,則會造成生命危險,故很多人持較保守的態度。
然而這一代的「新新人類」,有無窮的精力和體力,為了發洩精力和體力,為了博取同儕強烈的讚賞與回饋,也挺而走險的從事飆車、攀岩、彈跳等危險性的休閒活動,殊不知要從事這些活動之前,是要經過長時間嚴格的訓練,做好各項的安全預防措施,方能上場。而且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膽識、體力、耐力、速度、反應、潛能的極限亦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訓練雖然可以提高一個人潛能發揮的程度,但畢竟受到了本身條件的限制,故此,參與危險性的休閒活動,不能說:「某某人能,我為什麼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