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考資料

<目錄>

1. 增進家庭的功能(一)
 
(1) 生育、養育、教育
(2) 經濟合作
(3) 感情交流
2. 促進良好的家庭關係
 
(1) 良好的溝通(二)
(2) 父母以身作則
(3) 老人家(三)
3 照顧家中的病人
 
(1) 觀察、記錄
(2) 清潔、消毒
(3) 褥瘡(四)

 
二、教學活動示例

(一) 測量家庭功能的指標
在一般的家庭研究裡,有六個指標可以用來測量家庭功能的好壞。
1. 家人間的溝通方式
在功能較好的家庭,家人間較能直接表達自己的感覺,彼此較少用指桑罵槐、發牢騷、人身攻擊、埋怨或責備的口氣說話。
2. 家庭規則的運作
功能較好的家庭,規則比較富有彈性,能體孩子的需要,伴隨孩子的成長而調整。
3. 家人間的關係
在功能較好的家庭裡,家人彼此間的界限是比較清楚的。一個界限清楚的家庭,是指它能各個單獨的「我」和一個共同的「我們」同時存在的家庭。以讀書為例:在功能較好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多視讀書為自己的事,會督促自己完成,同時他也知道,如果有疑難,家人會幫他一同解決的。
4. 家庭的氣氛
功能較好的家庭氣氛是比較有歡笑、幽默而樂觀的。
5. 整個家和外界的關係
功能較好的家庭,比較容易接受、相信新事物、新意見或新鄰居,比較不會採取猜疑和不信任的態度。
6. 自我價值感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爾曾將自我價值感比喻做甕中水,生活在家庭功能較好的人,通常會覺得自己的甕裡,經常是裝滿了溫水;而生活在家庭功能差的人,往往感覺自己甕裡的水是酸的,甚至是流乾的。
(二) 溝通
1. 定義
溝通是一種行為,是傳達意思給別人,且為別人覺知到的行為。這種行為可以是語言或非語言的,只要是傳達意思,就算是溝通。它可以是有意的,或無心的,歪曲事實的,或真正了解的,只要意思被覺知到,就算有了溝通。
2. 溝通的技巧(原則)
現代家庭裡常有許多不和諧、衝突存在,而不和諧的主因是由於家人沒有把感受的愛和所懷有的善意,恰當的溝通出來。因此,在溝通上其技巧:
  1. 記住,行動往往「說」得比言語更大聲,非語言的溝通比語言的溝通更有力。
  2. 重要的,就強調;不重要的,就忽略。
  3. 盡可能表達好而確實的溝通。
  4. 溝通時要具體、清楚。
  5. 言辭要切實、合理。
  6. 以言語表達來驗證你的每一個假設;在做之前要得到對方的贊同。
  7. 承認每一件事都可以有多方面的看法。
  8. 承認家人對你的觀察入微。
  9. 不要讓好言的討論變成惡言的爭吵。
  10. 坦誠面對自己的感受;只要是有意義的問題就提出來,不要怕煩擾了對方。
  11. 不要用不當的溝通技巧;不要陷入惡劣的吵架。
  12. 溝通造成的效果比本意重要。
  13. 接受一切感覺並試著去了解;不要接受一切行為,但要試著去了解。
  14. 要委婉、體貼而有禮貌地尊重對方和他的感受。
  15. 不要說教或訓話,最好用發問方式。
  16. 不要找藉口。
  17. 不要嘮叨、叫罵、發牢騷。
  18. 得幽默時且幽默,應嚴肅時要嚴肅;不要以取笑他人為樂。
  19. 學會傾聽。
  20. 注意,不要玩惡意的遊戲。
3. 溝通對子女的影響
一般少年犯的共同特徵是「缺乏語言表達能力」、「人際關係惡劣」,以及「親子關係不和」。很明顯的,不良的溝通模式和經驗在塑造著這些少年犯的人格。另外,從研究中也發現孤兒院的孩子因為被剝奪了與人接觸及口語溝通的經驗,以致在他們的人格、智力以及社交能力上都產生遲鈍衰退的規象,由此可知溝通對於子女各方面發展的影響,的確是深遠而廣泛的。
(三) 如何照顧家中老人
1. 生理方面
  1. 老人因神經細胞數目減少,所以應變能力較差,對冷熱刺激反應變慢、怕冷,應注意避免燒、燙,視天氣變化加減衣服。
  2. 因消化道功能的改變、牙齡脫落、口水分泌減少,影響老人對食物的消化、吸,所以食物要選擇容易消化且少量,避免油炸、粗糙刺激性食物,同時要多喝水,以免引起泌尿道結石。
  3. 由於血液循環變慢,易造成起立性低血壓,所以老人改變姿勢時要慢慢的。
  4. 老年人較不容易入睡,且容易醒過來,應安排舒適安靜的睡覺環境。
  5. 老人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除補充鈣質外,行動宜小心,預防跌倒,造成骨折。
  6. 因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乾燥,老人洗澡水溫度要適宜,少用肥皂,以免皮膚因抓癢引起發炎。
2. 心理方面
  1. 老年人由於身體功能的退化,家人應確實請教醫師,給予必要的配備如假牙、助聽器、眼鏡等,並給予精神上的支持。
  2. 老年人常喜歡回憶往事,適度的回憶對老人是有幫助的,不要嫌他囉嗦,老人也可能較易對社會現況的一些事務看不順眼而抱怨,不宜針對事件和他爭辯,要體諒他經歷觀念的不同,接受他的感受。
  3. 協助培養老人正當的嗜好、興趣,並盡量幫助及鼓勵他參加社會活動或休閒活動。
(四) 褥瘡
1. 在身體其些部位由於骨骼結構中骨突出處很接近皮膚,因此皮膚受到壓迫,而這些部位的皮下組織往往又很薄,因此在只靠皮膚保護下,如一旦長期 床的病人,因皮膚不斷的摩擦或受到壓迫,再加上血液循環礙而產生營養缺乏現象,因此褥瘡現象便更容易出現。褥瘡的患處起初有皮膚發紅現象,之後便有皮膚破裂而皮下組織受侵呈現潰爛現象,很不容易癒合。一般而言,病人若伴有循環障礙、失禁、麻痺、年老以及營養失調(如貧血、瘦弱、肥胖)等現象,則更容易產生褥瘡。
2. 褥瘡又稱壓迫性潰瘍,其預防方法如下:
  1. 注意個人衛生,應協助病人每日沐浴並擦拭乾燥。
  2. 充分的營養,以增進病人的扺抗力。
  3. 病床上的床墊宜平坦、不凹陷。
  4. 協助病人常常改變 姿且在床上移動,以免身體某部份長期受到壓迫。
  5. 按摩易受壓迫及易受刺激的部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