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考資料

<目錄>

1. 兩性心理、行為的特徵
 
(1) 生理構造
(2) 教育方式(一)
(3) 青春期(二)
(4) 傳統觀念
2. 異性交友的認識
 
(1) 原因
(2) 態度

二、教學活動示例

(一) 教育方式
    國中階段的青少年,性生理已經發展成熟,他們對於異性交往相當嚮往,在探索性奧祕方面,也顯得極有興趣。然而現代社會正處於一個性知識缺乏、性觀念保守、性行開放的混亂關口,而學校教育常以升學為導向,與升學無關的課題,不是很少涉獵,即是要求孩子自我摸索。在學業為重的強大壓力下,孩子即使感到興趣,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學習經驗缺乏與學習內容不足的情況,孩子所得到的訊息,來不及思考黑與白、對與錯。此種行為真正危機在於孩子對於性生活的內涵、性活動的意義,甚至兩性互動的基本態度等,充滿混淆的概念。

  因此當面對孩子熱衷色情刊物,教師要如何因應?

  1. 加速提供孩子正確性知識的機會。提供的方法要巧妙,例如藉由課堂提及自己購買的書,放在教室,讓有興趣者可以自由閱讀。若孩子好奇可與他們討論讀書心得。當孩子具備正確性知識,即使接觸黃色影片或書報,也不會危及他所建立的正確認知架構。
  2. 同性師生傾心談性。在談話中,師長可以自我剖白的方式,與孩子分享自己類似的過去經驗;例如沉迷色情刊物與小說,其實是青春期孩子共有的經驗,這些感觸及如何修正行為的心路歷程,都是適合分享的主題。若能以幽默的話語來帶動愉快的談話歷程,不但可以化解尷尬,也可帶來積極、正向的教育功能。
  3. 鼓勵孩子課餘之暇多參與適當的休閒活動,提供他們合宜的發洩管道,以紓發過分充沛的體力。
  4. 兩性正當社交活動的推廣,以及兩性平等互動的教育均帶動孩子以正常的方式、正當的做法,表現對異性的好奇、興趣與欣賞,逐漸學習並適應兩性交往。
(二) 青春期
  兩性的心理特徵有其差異性,可從五方面來介紹:
1. 性意識的發展
  我們知道男女進入少年期,性腺開始分泌荷爾蒙,使睪丸製造精蟲和卵巢產卵,並促進第二性徵發,喚起性衝動而使性意識逐步發展。這時候,男女互相吸引,彼此接近,互相戀慕,成為性關係的開端,而成為青年期重要心理特徵的一種。

  從少年期開始,男性發生了性衝動(sexual impulse),而懷著滿足性衝動的慾望,期待混入年輕女子的社會。這位少年遲早了解性器官的用途,希望窺視和撫弄女性的性器官。如果他過去沒有機會了解性器官,在夢遺可明瞭女性性器官的機能。

  其次談到女子的性衝動,其性質和男子多少不一樣。女子性衝動比起男子,比較少靠解除性緊張的慾求,其性愛(sexual love)表現她的全人格和心理均衡的性質,所以英國詩人拜倫(Byron)說過:「男人的愛是和男人的生活分開的東西;它是女人的整個存在。」(Man's love is of man's life a thing apart; It's woman's whole existence)

  兩性的解剖上和生理上的不同點,提供兩性行為的不同意義。男性性器官的勃起和夜間的夢遺,充分揭露其生殖器官的機能重要性,但是女子方面,月經、性交和性器官的生殖目的,不加說明則不可能洞悉。還有,女子性生活的任務是被動的、承受的;一旦懷孕之後對胎兒的生長與發育所提供的全身的,就是說,女子的性愛含有生殖衝動的意義。男子和女子性交時鮮有生殖的意識,女子則在下意識裡面懷有生殖的意念。具體地說,性交於男子純為滿足性慾的手段,然於女子則為愛情的後果,沒有愛情,女子不肯輕易和男子發生性關係,一旦發生了性關係,其中即包藏生殖問題。

2. 情緒的發展
情緒是整個有機體對環境的一種反應,此種反應具有三方面:
  1. 心理成分:因為在有機體是一種意識經驗,如忿怒、恐怖和快樂之類。
  2. 身體成分:因為在有機體發生生理的變化,如肌肉的、化學的、腺的與神經系統的活動等。
  3. 動機成分:因為有機體對經常變化的境續適應,動機尋常是有機體的情緒的核心。

  人在青年期,因為腺分泌活動和自主神經系統活動暢旺,以及喚起情緒的刺激增加,所以青年期的情緒和兒童期的情緒範疇大不相同,例如兒童對於電影的情緒反應來說,危情境使他們驚心動魄,一旦進入少年期則比較平和;又如戀愛場面兒童不甚感興趣,而進入少年期之後則非常憧憬。

  青年期的情緒發展之中特別值得描述的有愛(love)、憐憫(compassion)、自卑感(feeling of inferiority)、羞怯(shyness)、罪惡感(feeling of guilty)、恐懼與恐怖(fears and phobias)、煩惱(worry)、焦慮(anxiety)、嫉妒(jealousy)、沮喪(depression)、與敵對(hostility)等。情緒在青年期分化成為許多型(patterns),但因為青年的生活面狹小,沒有充分的社會經驗來控制喚起情緒的情境,所以情緒的激動性太大而缺少穩定性,成為青年心理的第二種主要特徵。

3. 智力的發展
  智力是全體的,因為它是個人全體行為的特徵。智力時常和別種名詞,如能力(ability)、創造力(creativeness)與才能(genius)混淆。智力指心理潛能(mental potentiality)。能力包含某時候適應環境的所有要素。因此,能力是指使人發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和表現方式。才能雖然經常指那些在智力測驗中獲得很高智力商數的人的智力而言,但通常指非平常的創造(endurance)、態度和學習經驗。

  智力發展若照時期來綜合說明,刖是嬰兒時期發展迅速而多變化,小學時期穩定,智力商數維時恆常狀態,青年早期遲緩下來,二十歲時期達到最高峰。智力發展在青年的全人格發展之中所占的地位,實不容忽略。智力生長對「自我實現」貢獻很大,處理抽象和運用過程中發生的榮估問題,對於自信自己的智力能夠應付世界的人,似乎認為世界不足以畏懼。

  青年期隨智力的發展,學校教育亦從國中、高中和大學逐段上升。學識增加使其知識界的廣和深度兩方都無限擴展,其結果使青年在心中建立衡量真偽的尺度,進而採用這種尺度來衡量世界上人物與事件的真偽和是非,久而久之,養成好批評、對現實不滿意的態度,這是青年期智力發展帶來的第三種心理特徵。

4. 興趣的發展
  興趣是心理能力(mental ability)的一種,是態度偏向一種活動而渴望參與的心理狀態。一般講來,興趣愈濃,愈能適應生活上的要求;缺乏興趣,則能力發展不出來。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沒有開發的能力,因為缺少興趣去喚起它和發展它。

  興趣隨年齡、智力、教育、社會環境、文化和性別等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因此童年時代和青年時代、聰明的人和愚蠢的人、教育程度高的人和教育程度低的人、富裕的人和貧窮的人、城市的人和鄉村的人、基督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人、男人和女人,興趣的發展都不一樣。

  青年的興趣之異於兒童的趣有幾點:

  1. 青年的興趣反映社會成熟(social maturity);
  2. 青年的興趣比較具團體性質;
  3. 青年的興趣比較認真,例如減少對滑稽的興趣;
  4. 青年的興趣比較少動態性活動;
  5. 青年的興趣比較穩定。

  從上面所述,我們知道興趣是行為的動力,大有助於每人的「自我實現」。青年期因為各種條件的克制,往往使興趣未能充分發展出來,以達成青年的在人生所應負的使命,這是青年期的第四種心理特徵。

5. 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self)意識是人格發展的核心,許多心理學者相信人類行為大半由自我意識決定。自我知覺使一個人經驗什麼東西和如何去經驗,如果他的經驗不能夠增強他的自我意識,他便設法不理睬它;不然,他便曲解它使內心不發生衝突。一個學生或許知覺到自己聰明而整日坐圖書館用功,以使同學們相信他的勤學。當他不能夠使他的老師相信他的才能時,他便尋藉口說老師的見識低劣。

  自我意識對心理衛生特別重要,凡是對生活環境有良好適應的人,都有實際的自我意識,防衛行為(defensive behavior)是「自我概念」(self-concept)和「理想我」之間發距離時採取的功能。

  自我意識在青年期非常重要,在這個時期,許多生活理想和人生價值代替自我,構成青年的人生觀來指導他的行。因此,青年往往在求學時代把抱負水準(level of aspiration)定得太高,使自己的實際能力和實際的成就脫節。換句話說,使「實際我」(actual self)和「理想我」之間發生距離,成為青年期心理發展的第五種特徵。

(三) 兩性互相吸引的原因
 
1. 外在的特質──臉孔的長相、身材的高低及表情動作。
2. 內在的特質──對人生的想法、思考模式、價值觀念、興趣、嗜好及內涵。
(四)  
  吳靜吉在青年的四個大夢一書中,指出青年的四個夢分別是:1.追求人生的價值;2. 追尋良師益友;3.追求終身事業;4.愛的需求。

  因為人有愛的需求,故兩性間的交往步驟舉例如下:

  • 張春興的看法:

1.接近 2.接納 3.定型

  • 一般的看法:
  1. 團體活動時間
  2. 兩、三對異性群友時間
  3. 一對一,非固定對象時間
  4. 一對一,固定對象時間
  5. 訂婚
  6. 結婚

  如果步驟太快,採跳躍式的,譬如從1.跳到4.,會遭同性朋友的排斥,別的異性也不願介入,人人疏遠而愈孤獨,一旦發現對方不適合,也不好意思離開,故男女交往不宜太快進入「一對一」的階段,採觀望的態度,設法多了解對方。

一. 如何增進對異性的了解
對異性的了解,可分為以下數項,用自己所能了解的形容詞形容之:

1. 生活 2.課業 3.精神 4.人際關係 5.休閒
各項使用的形容詞,如為正向性的用「+」號表示,如為負向性的用「-」別號表示,逐項加權;如「+」、「-」差距甚大,正向多,則為理想對象;負向多,則應早說再見,並注意測量結果要保密。

二. 如何區別「喜歡」與「愛」
1.喜歡──是(1)給予好的評價;(2)尊重對方且有信心;(3)物以類聚(彼此興趣、想法相同)相似性高。

2.愛──(1)思念之;(2)關懷之(肯犧牲奉獻,願無條件分享之);(3)親密的行為(不宜公開表現)。

分清楚「喜歡」與「愛」的界限,且以喜歡為基礎繼續去發展,通常男生的表達較直接了當,女孩若對男方有興趣,則可寫信青達仰慕之意,但勿操之過急。有權利喜歡某人,但勿傷害之;否則,是不尊重且不關懷。

三. 如何產生「喜歡」
1.經常出現原則,無所不在,看久了會習慣。
2.投其所好。
3.了解對方心理
四. 影響愛的因素
1.情人眼裡出西施,海邊有逐臭之夫──這種感情是很微妙的,根據以下二原則:
  1. 相似原則,互相吸引。
  2. 互補原則,對方的特質,自己未具有,故尋找自己缺少的特質,如「英雄愛美人」即是。

2.門當戶對──各方面的條件要能搭配,因為愛情需以麵包為重。

五. 如何了解異性
1.多參與學藝性或康樂性之活動,一方面增加認識異性朋友之機會,一方面透過活動,了解彼此能力(領導、文筆...或其他之才華)。

2.學習傾聽,有目的的聽,專注的聽。

3.了解對方,也讓對方了解自己。

周哈理窗將人的心理分為四區:

1.區──公開區,自己和別人都知道的區域。

2.區──祕密區,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

3.區──盲目區,自己不知,別人知道。

4.區──待開發區,自己不知,別人也不知。

他  人
自己
  不知
不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