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考資料

<目錄>

1. 個人的發展
 
(1) 幼兒期(一)
(2) 學齡兒童期(二)
(3) 青少年期(三)
2. 調適和壓力
 
(1) 壓力定義(四)
(2) 調適(五)
3. 壓力的來源(六)
4. 壓力的反應
 
(1) 生理(七)
(2) 心理(八)

 

(一) 幼兒期(1-3歲)
此時期幼兒身體肌肉發達,其運動及精細技巧方面有許多的進展。幼兒逐漸部態穩動,會跑、跳、爬樓梯,並能拿筆塗鴉、堆積木等。這時期的幼兒多企圖控制自己,希望事物能按照規定即秩序來進行,而出現刻板化的行為。他也藉由模仿學習周圍的人物來助長自我控制的感覺,所以這時期的父母親除給予幼兒適當的保護、營養與關懷外,尚需留給小孩更多的發展空間,以培養其自主性。
(二) 學齡前期(3-6歲)
此階段的兒童骨骼和肌肉成熟,動作漸趨協調,除能跑會跳外,漸能自行處理生活上穿一、穿鞋、刷牙等細節,且其語言與智力能力方面迅速成長,好奇心特別強烈,父母親需小心本身的態度是否抑制了子女好問主動的行為,以免造成遲疑,不敢勇往邁進之心理社會發展危機。

學齡期(6-12歲)

此階段兒童的身體發展是以平緩穩定的步伐邁進,其頭腦、四肢,不段精進地發展運動技巧,如田徑、溜冰、各類球賽及騎自行車等﹔以及精細技巧之發展,如寫字、繪圖、縫紉、手工藝及樂器等,兒童變得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專注地學習。在進入小學時,學校的物質、學習及人際環境可擴大增進其社會化的品質和數量,應多鼓勵兒童發展各種的學習技能與技巧,磨練及增強其超我及社會適應的能力。

(三) 青少年期的成長(12-20歲)
  青少年不僅在身體上有明顯的變化,在思想、心態及適應上更是不同於平常,他面臨內在的矛盾及外在的衝突,想要極力擺脫保護、管束,企圖蛻變成成人,但在許多方面仍無力自主、獨立。

  這時期的青少年企圖打破傳統、束縛、脫離家庭,開始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做評價,試圖找出一清晰、獨特的自我意識,發展其自我認同與個人的人生哲學。在這段迷惘搜尋的過程中,尚可見青少年表現出叛逆性及易怒攻擊的行為,青少年亦經由控制這些衝突經驗的同時,慢慢增強其自我的能力。

  除了持續與他人的關係,青少年開始對異性有興趣而進行約會,學習與異性交往,建立關係。另外,青少年亦面臨求職或繼續求學的選擇,必需好好的為往後的人生做計劃。

(四) 壓力定義
在現代的社會裡,「壓力」這個名詞已走進每個人的生活中。壓力是一種複雜的身心歷程,也常會有焦慮的反應,但是焦慮反應的本身不是壓力。此種身心歷程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任何情境或刺激具有傷害或威脅到你的潛在因素,就是壓力的來源,例如:換工作、考試、搬家、結婚、離婚、北上讀大學、失業......等等。

  第二部分是:當事人認為這些刺激或情境,確實威脅到他,對他來說是危險的,例如:喪妻,當事人覺得這是種解脫而不是威脅時,則不算壓力。如果因喪妻而覺得孤獨無伴無法活下去,則是壓力。

  第三部分是:會引起焦慮的反應,嚴格說來,焦慮是在壓力過程中的一個心理狀態,所以壓力所發生的歷程是這樣的:壓力來源→威脅的知覺→焦慮的反應。

(五) 調適
雷札魯斯提出壓力與調適模式,強調透過理性的認知和評價,決定何者為壓力事件,進而採取適當的方法因應調適。在這過程中,情緒常被視作壓力反應的導因,而不是最後的結果。壓力和調適過程,隨時間和引發的原因而改變,不單處理個人的壓力和需求,同時也產生了新的壓力和需求;調適的結果會改變個人對壓力經驗的感受和評價,亦會影響往後對事件的處理態度。

外   初  壓力→ 挑戰/失落\  情緒

來 → 步 /          調 行為

刺   評 \          適 生理變化
激   估  威脅→ 再評價  /     

(六) 壓力的來源
壓力源是指向個人適應能力挑戰的因素或作用力,引發壓力反應甚至產生疾病的力量。一般壓力源可分為:

1. 生理上的

 如飢餓、口渴、疲倦、疼痛、感染、發燒、身體健康情形改變、睡眠問題等。

2. 心理上的

  自尊、被愛無法滿足、感受到危險、威脅、失望、挫折、絕望、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否定自我、安全感受威脅等。

3. 社會文化

  文化環境差異、角色期待、負擔、衝突、被迫改變生活狀況、戰爭或國際糾紛、價值觀念或社經地位改變等。

4. 情境上的

  噪音、空氣污染、交通紊亂、缺乏空間和隱蔽性、生活環境品質欠佳、經濟拮据、缺乏資源等。

5. 發展上的

  上學、離家、謀職、結婚、佈置新居、開始一段新的生涯、生孩子、發現身體的改變、適應年老的父母、配偶死亡、退休、獨居等。

6. 人際關係

  與同事(上司或同學)關係不好或很少得到支持,敵對疏離、被排斥、社交生活或型態改變等。

(七) 壓力的生理反應
1.突發狀況下的反應

  當我們遇到突如其來的威脅性情境時,在產生情緒經驗的同時,生理上會自動發生一種類似「總動員」的反應現象,使個體立刻進入緊急應變狀態,以維護生命安全,故稱為「應急反應」。

2.長期壓力下的反應

  加拿大學者舍利(Hans Selye,1907-1982)的理論強調個體面對不同壓力來源會產生壓力反應。但他的理論同時指出長久而持續的壓力反應本身也會導致疾病。美國醫學上認定七種與心理壓力有關的身心正是甲狀腺功能亢進、支氣管氣喘、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皮膚炎、胃潰瘍、潰瘍性節腸炎以及不明原因的高血壓。事實上,許多重要疾病,包括癌症,現在也被認為與心理因素有密切關係;再者,雖然造成老化的原因各家看法不一,但學者們卻一致相信,長期高度的壓力會加速老化,而降低壓力卻會使人活動更久、更健康。

(八) 壓力的心理反應
1.壓力的情緒反應

  對壓力的情緒反應包括較正面的興奮到較負面的生氣與焦慮,大部分的壓力都是相當不舒服,會帶來不愉快的情緒。

2.壓力的認知反應

  一般而言,壓力愈大,認知方面的功能及彈性思考就會愈差。如果只把焦點放在具威脅性的事件及個人的焦慮,我們對因應問題之注意力就會大大降低,而記憶力也會受到影響。同樣地,壓力也干擾問題解決、判斷與作決策的能力。因為在壓力狀況下,我們的知覺範圍縮小了,思想也比較刻板、固著,所以很難會有創意的反應。

3.壓力的行為模式

  面對不同程度的壓力時,個體常會呈現不同形式的特殊行為:

  1. 輕度壓力會使一些生理性行為(如進食、攻擊及性行為)產生更多,它也使個體更警覺,精力較集中而表現更好。因此,輕度壓力會導致正向的行為適應,諸如變得對威脅更機警,較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及指導。
  2. 中度壓力會使人注意減弱,耐心降低,煩躁感提高,生產力降低,同時也會產生重複刻板的動作,對環境的反應力減弱。
  3. 高度壓力會壓抑行為,甚至導致個體完全不移動,但有時也會造成攻擊行為,有時挫折後,人們用攻擊行為來對付造成挫折的對象;但如對象不能侵犯,就可能找代罪羔羊,有時甚至對自己攻擊,所以造成許多自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