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動機 |
|
所謂「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一種內在歷程。在此所謂的活動,自然指的是行為,所以動機一詞乃是心理學家們對個體行為的原因及其表現方式的一種推理性解釋。
研究動機的目的是為了要了解和預測個體的行為,但個體的行為是複雜多變的,所以要想找出具代表性,而且可用以說明一般行為原因的幾種動機來進行研究,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
多數學者採取二分法把各種不同的動機歸屬於兩大類,隨兩類之名稱未盡相同,但所指的範圍卻大致相似。有的學者把各種動機區分為「原始性動機」與「衍生性動機」兩大類;有的學者將之區分為「生物性動機」與「社會性動機」兩大類;有的學者將之區分為「生理性動機」與「心理性動機」兩大類;也有的學者將之區分為「原始性動機」與「學得性動機」兩大累。以下將採取生理性與心理性兩類動機的分類方式,因為如此分類比較符合常識性的事實,容意說明。
|
(2) |
生理性動機 |
|
係指以生理變化為基礎的一切動機而言,其範圍大致包括一般所謂的原始性動機或生物性動機。從基本上看,生理性動機都是起因於生理組織上缺乏某種物質(需要)所引起,所以生理性動機是符合「需要
→ 驅力→ 行為」的順序。因此心理學家們在習慣上多稱此類動機為「驅力」,例:飢餓驅力、渴驅力、性驅力、母性驅力、瞌睡驅力、痛驅力等。 |
(3) |
心理性動機 |
|
係指一切非以生理變化所形成的需要為基礎的動機而言。不過,在這個原則下,我們仍需要把心理性動機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包括較為原始的三種驅力,即好奇、探索與操弄。屬於這個層次的心理性動機,雖已超越了生理基礎的限制,但仍具有原始性質,不含社會的意義。另一個層次,將包括人類特有的成就動機與親和動機。屬於這個層次的動機,完全是經學習獲得的,而且都與別人有關,所以具有社會的意義。 |
(4) |
情緒 |
|
是指個體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狀態;情緒狀態之發生,雖為個體所能體驗,但對其所引起的生理變化與行為反應,卻不易為個體本身所控制,故對個體之生活極具影響作用。 |
(5) |
引起情緒的原因 |
|
情緒不是自發的,情緒是由刺激引起的。惟起情緒的刺激,多半是外在的,但也有時是內在的;有時是具體可見的,但也有時是隱而不顯的。就引起情緒的外在刺激而言,生活環境中的任何人、事、物的變化,都會影響人的情緒。笑聲、哭聲、風聲、雨聲、讀書聲、歌唱聲,會令人產生不同情緒;花香、茶香、酒香、飯香、咖啡香,會使人產生不同的情緒;和煦的陽光、清涼的海風、無際的草原,會使人心曠神怡;忙碌的街頭、擁擠的公車、喧嘩的市場,會使人煩躁不安;限時的工作,未完的試卷、欠債的通知,會使人焦慮緊張。諸如此類,引起情緒的外在刺激,不勝枚舉。不過,我們可以想像的是,同樣的外在刺激,未必引起同樣的情緒狀態,有的人見災心驚,但也有人幸災樂禍。像此種情緒差異現象,顯然與個人的動機有關。同樣是體溫計上顯示的一個數字38度,對患病的幼童及其母親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就會大不相同。此種情緒差異現象,顯然與個人的知識經驗有關。按此推論,有的人憂國憂民,也有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
至於引起情緒的內在刺激,有的是生理性的,諸如腺體的分泌,器官功能失常(疾病)等,都會成為內在刺激而影響情緒。另外有些內在刺激是心理性的:諸如記憶、聯想、想像等心理活動,也會令人產生不同的情緒。想到傷心事,不覺潸然淚下,痛苦不已,這是誰都會體驗到的經驗。
|
(6) |
生理反應程度 |
|
情緒的種類很多,不論何種情緒,生理上皆會有一些變化。必須注意的是單單從生理的變化,還是無法辨別情緒的種類。因為不同的情緒往往會有相似的生理反應。人在危急時所引發的情緒狀態至少有下列生理反應:
- 心跳加快,血壓升高。
- 呼吸加速。
- 瞳孔加大。
- 血糖增高。
- 皮膚電阻降低。
- 血凝加速。
- 腸胃蠕動減緩,腸胃壁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
- 肌肉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
這些反應大部分是由交感神經直接作用所引起,交感神經並且會將訊號傳到腎上腺,使其分泌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至血中,隨著血液循環遍及全身。例如肝臟所產生的變化是增加肝醣分解的速度,使血糖含量增加,以應全身細胞緊急的消耗;心臟的跳動加快增加血流速度。正腎上腺素可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這些反應稱為危急反應,有助於個體作戰或逃跑動作。
|
(7) |
長期而持續的負面影響 |
|
情緒的長期壓力對個人健康的影響與個人的人格特質有密切的關係。有人經得起長期的挫折,緊張的情緒只能有時影響他生活的效能,但不致損害其身體健康。有的人經過長期情緒緊張之後,本屬心理上的痛苦,轉化而為身體上的疾病。此類疾病稱做「心身性疾病」;即某些疾病雖確有生理上的徵候,但其疾病形成的卻是由於心理上的原因。在醫學上最常見的潰瘍、哮喘、偏頭痛、高血壓等疾病,早經研究發現與長期情緒緊張有密切的關係。
從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人罹患心身症的比率比歐美人高,而且許多國人認為心情不好不是病,所以不會去看醫師或找專家處理,反倒是以身體病痛的方式,去看內科醫師。其實看內科吃藥醫病並無不對,只是治標焉能治本?正本清源還是應該處理生活上的情緒問題。
|
(8) |
影響認知 |
|
認知因素與情緒變化間的關係也很密切。個人內心的感受本身即有認知的成分。例如早上打開抽屜,突見一隻大老鼠跳出來,你可能大吃一驚。當然這過程從一開始的看見,到嚇一跳,都需要有感覺、知覺的認知作用參與其中。認知的運作固然可以產生情緒反應,情緒或生理的反應也可以影響認知。例如,情緒很不好的人,看什麼事都覺得不順眼;相反的,當人心情好的時候,看什麼都很順眼。 |
(9) |
影響工作 |
|
一般總認為只有在身心放鬆的情形下才會產生最佳的工作效率;凡緊張的情緒,對工作效率都是有害無益的。從很多研究中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現在一般心理學家都同意,當一個人做一件工作時,只有在適度情緒緊張的狀況下,才有可能表現出最佳的成績。
一般而言,適度的情緒喚起,能使個人對工作的機警性及興趣調適到最佳狀態,而表現出最好成績。我們可由下圖中了解到情緒喚起和工作表現與效率之間的關係。由此我們亦可歸納出以下四點(張春興1989;鄭伯燻、洪光遠,1992):
- 情緒的喚起水準和工作效率二者大致呈拋物形式的關係,只有在情緒喚起程度適中時,才能發揮最高的工作效率。
- 由於情緒喚起水準和焦慮水準成正相關,因此平時焦慮較低者(如情緒較穩定而不易激動),其工作效率較低。
- 對於工作情境壓力和焦慮高低二者之間的關係而言,有個別差異存在。有研究發現低焦慮者可因情緒的壓力而提高工作效率,而高焦慮者的工作效率則受壓力的影響而減低。
- 對於工作情境壓力和工作性質二者之間的關係而言,簡單、精熟工作常因情緒喚起水準增加而提高效率,但複雜、陌生的工作則常因情緒喚起水準增加而使效率減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