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考資料

<目錄>

1. 感覺(1)
 
(1) 視覺
(2) 聽覺
(3) 嗅覺
(4) 味覺
(5) 膚覺
(6) 體覺
2. 知覺和錯覺(2)
 
(1) 成因
3. 記憶和遺忘
 
(1) 記憶(3)
(2) 遺忘(4)

 

(1) 感覺
a. 感覺是由與諸如眼、耳等感官相聯繫的過程產生的,並可認為是由簡單  刺激(如顏色模式)引起的。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 (包括壓覺、溫度覺及痛覺)及體覺(包括我們的方位覺及機體運動覺)。
b. 各種感覺所共有的特徵之一是,覺察變化的感受性。強度感受性是由絕對閾限來測定的。絕對閾限就是能夠可靠地覺察到刺激的最小量。
c. 各種感覺通道必須將其物理能重新編碼為神經衝動,這一換能過程是由 感受器完成的。感受器及聯結神經通路是通過經衝動的頻率和模式來對刺激強度進行編碼的,通過其所含的特殊神經纖維及其活動模式來對刺激性質進行編碼的體覺包括動覺、方位覺和機體運動覺。

動覺是肢體和頭相對於軀幹的位 置及其運動的感覺,其感受器位於肌肉、腱、關節及皮膚內。我們也有對重力的方向及我們在空間運動(既有線性運動,又有角運動)的感覺。這些能力通常組合在一起,因為相應的感受器都在內耳相鄰的前庭器官內。

d. 膚覺分為三種:壓覺、溫度覺和痛覺。我們的壓覺感受性在脣、鼻和臉頰處最高,在大腳趾最低。我們對溫度非常敏感,能覺察出不到攝氏一度的變化。我們對不同溫度的編碼主要根據是溫感受器還是冷感受器被激發。我們對疼痛的感受性受到有害刺激之外的一些因素的巨大影響,包括文化、態度和以往經驗。這些因素可能是通過開放或關閉脊髓中的神經入口而產生影響的。痛覺只有當痛覺感受器被激發而神經入口又開放時才能經驗到。
(2) 知覺
知覺是對感覺歷程所提供的訊息加工處理的過程。知覺運作的結果就是使人擁有「知識」,知道自己「看」到什麼,或「感覺」到什麼?知覺所涵蓋的範圍包括視、聽、嗅、味、觸覺等各種感覺的後繼處理,直到各感覺的心理意義完全確定為止。知覺歷程不完全是由下而上(Bottom-up)的歷程,也包含了由上而下(Top-down)的歷程。知覺歷程開始時是進行一連串的屬性分析(Feature Analysis),然後將各屬性組合,這就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歷程。而從預期開始的知覺運作,則會選擇性的排除、選取一些屬性,配對組合成符合預期的圖樣,這就是由上而下的歷程。知覺歷程是包含了這兩個部分的一種複雜運作,而不是單純的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的運作。
錯覺
  當知覺現象與真實狀況不一樣時,即是錯覺(Illusion)。事實上,沒有刺激卻有知覺就是幻覺(Hallucination),那是一種異常現象。常見的錯覺大多發生於視覺,下例是常見的繆氏錯覺(Muller-Lyer Illusion)。圖Ⅱ-1-3之A、B兩線段雖等長,卻令人覺得B長A短。顯然,此錯覺之發生與兩端的箭頭有關,由於箭頭的干擾使人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錯覺的現象更清楚的顯示感覺與知覺是多麼的不相同。感覺的歷程是一種機械式的神經傳導過程,不至於出錯;但知覺的過程卻是彈性的,常錯得離譜而不自知。

(3) 記憶
a. 記憶系統的架構圖
訊 息→感覺記憶←→短期記憶→行 為

(刺激)          工作記憶 (反應)

           ↑↓

          長期記憶

b. 記憶歷程
  一般人所說的記憶其實包含了三個細部動作:錄碼(Encoding)、貯存(Storage)與取用(Retrieval)。錄碼指的是將刺激轉換成神經訊號碼,其中包括了注意、辨識、名稱與連接等更細的運作。貯存是指保存於腦中而不遺失或失序。取用是指在必要時可以將所需的部分找出來供比較、參考或更新。這些動作都是記憶所不可或缺的。
c. 記憶的種類
  1. 感覺記憶:感覺記憶(Sensory Memory)是指五官的感受器的感覺暫留現象。以視覺來說其暫留時約間約半秒鐘,而聽覺暫留可有3、4秒之久。這些感覺暫留使人可以在外界刺激消失之後的短暫時間裡,繼續感覺到刺激的原始模樣,而不致無法補捉到一些呈現時間較短的刺激。
  2. 短期記憶: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是一個容量有限的記憶暫貯系統。在此系統內的訊息如果不加以處理或覆誦,會在二、三十秒內消失。短期記憶的現象很普遍,舉例說明,如果你要打一個電話,但不知道號碼,問查號臺,查出電話號碼之後,假如你不記在紙上,那麼你必須覆誦那個號碼,直到你打了電話為止。萬一中問有其他事情插入(如:接到電話)中斷覆誦的工作,那麼你很快的就會忘了查號臺告訴你的號碼。
  3. 長期記憶: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是一個可無限量貯存訊息的系統,而且其保存訊息的期間非常永久,有些訊息甚至可終身保存。有些心理學者認為保存於長期記憶系統的訊息可以永久保存,除非腦部受傷或腦細胞受損,否則記憶不會消失。通常一般人不能回憶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這是因為貯存的訊息太多,也太雜亂,無法尋找到所需的訊息的緣故。這就好像你想從一間堆滿亂七八糟文件的房子中尋找一分特定的文件般同樣的困難。另一方面,人對於印象深刻的事情,不諭隔多久都能歷歷回憶,例如老年人記憶雖差,可是卻還記得當年初戀的情景。
(4) 遺忘
a. 假遺忘:有時學習者根本沒有記住記憶內容,自然不可能通過記憶測驗。這種現象通常是因為缺乏專心注意的結果。許多人記憶不佳是因為錄碼(Encoding)的工作太簡略,例如看書時心裡想其他事,對閱讀的文字只錄形碼或音碼,而沒有錄義碼。因此文義無法存入長期記憶系統,自然不容易記住書中的內容。
b. 痕跡消退:記憶的痕跡消退(Trace Decaying )的說法是把記憶比擬做一種腦中的痕跡,隨著時間流轉,痕跡消失或變模糊,就是遺忘的由來。如果經常去想某件事,那麼該事的痕跡就能歷久彌新,不至消退。所謂的痕跡指的是腦中的一些生化現象,無庸置疑的,大多數的生活經驗都符合痕跡消退說法,特別是對同一件事時間過得愈久,痕跡愈模糊,記憶愈少。不過對不相同的兩件事,一件發生在小學、一件發生在國中,有時卻能記得小學的事而忘了國中的事。這種現象就無法用痕跡消退的說法解釋清楚了。因此痕跡消退理論只能掌握部分遺忘的現象。
c. 干擾:干擾論(Interference Theory)的觀點是訊息在處理的過程中受干擾,無法正常貯存而產生遺忘的現象。如果先學A材料,再學B材料,結果A材料的學習效果會受學習B材料的影響,這種現象叫做逆向抑制( Retroactive Inhibition);同時B的學習效果也會受A的影響,這叫做順向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