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考資料

<目錄>

1. 吸煙對健康的危害
 
2. 飲酒對健康的危害
 
(1) 成分(三)
(2) 影響
a. 大腦(四)
b. 心臟血管(五)
c. 肝臟(六)
3. 嚼檳榔對健康的危害
 
(1) 成分(七)
(2) 影響----身體(八)

 

(一) 香煙的內含物
香菸燃燒會製造出複雜的混合物,其中被確認的成份己超過四千種以上,透過標準化的Cambridge filter將這些燃燒後的產物分為「氣體」和「微粒」兩大部分。「氣體」部分中有害人體健康的主要物質是一氧化碳,而「微粒」則包括尼古丁和焦油。
  1. 一氧化碳:約占香菸煙霧總量的4%,與血紅素的結合力是氧和血紅素結合力的210倍,因此當一氧化碳進入人體以後,氧和血紅素的結合比例就會下降,造成缺氧現象。一般正常人血中的一氧化碳含量約在1%以下,然而吸菸者卻可高達15%,平均也在5%左右,使得輸送氧氣的血紅素數量減少,時間一久經過身體的調節造成血紅素的數目大增,動脈內壁對膽固醇的滲透壓也增加,容易導致動脈硬化、狹心症、血栓症、冠狀動脈病變…等。
  2. 尼古丁:這是香菸中主要的精神作用物質,在人體內有雙重作用,吸入量少時會興奮神經系統,過量時則 有抑制的效果,且有耐受性、成癮性,會造成心理依賴、生理依賴,少用或停用時可能會發生戒斷症狀;尼古丁刺激腎上腺使腎上腺素分秘,造成血壓上升 、心跳加快、周邊血管收縮,也促成血小板凝集,常是造成高血壓、動脈硬化、冠狀血管病變等各種心臟血管疾病的兇手。
  3. 焦油:香菸的焦油中含有16種致癌物質,另外亦含有一些催癌物質(即本身不會致癌,但會促使其他物質致癌),這些物質可使致癌物質的效力增強約40倍。

  香菸的味道,就是黏臭的焦油所產生的。它促使呼吸道分泌過多的黏液,使纖毛的活動減低而終至停止;使巨噬細胞排除污物的能力受損。

  體內組織碰到了焦油,會產生不正常的細胞,將來癌細胞便會由此產生。

(二) 對健康的危害
  1. 肺癌:吸菸可以說是造成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吸菸量增加,則肺癌的罹患率亦大大增加。根據美國癌症機構的統計,一個吸菸者得到肺癌之比率是不吸菸者的24倍。而依國內楊思標教授的統計,在男性肺癌患者中,吸菸者占了86%,而女性患者中吸菸者亦高達17%。另外,個人的差異可能對肺癌的發生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吸菸者肝臟含有一種酵素AHH,則可能有助於代謝分解香菸中物質,而轉化出其他致癌物質,因此其罹患肺癌機會將會更為提高。
  2. 其他癌症:除了肺癌之外,吸菸者罹患其他癌症的比率亦大於不吸菸者,例如咽頭癌、喉頭癌、胃癌、胰臟癌、食道癌、口腔癌。其中在已知胰臟癌的成因當中,以吸菸為最確定的促成因素,而吸菸者得喉頭癌的機率竟比非吸菸 者高達22倍。
  3. 慢性支氣管炎:導致這個疾病的兩個主要的原因是吸菸與空氣汙染。香菸中的許多刺淚性物質使支氣管內膜的纖毛停止動作,使黏液的分泌增加,如此使排除灰塵及有害物質的功能消失,抵抗傳染病的能力也因而降低。此病的最初症狀是帶有痰液的「菸咳」,其頻率會逐漸增加,卻常為人所忽視。若經年持續下去不加以治療,會使呼吸器官受到嚴重的傷害。
  4. 消化性潰瘍:吸菸會增加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痛苦,且吸菸者的消化性潰瘍死亡率比不吸菸者增加3至4倍。最近的研究認為:菸內的尼古丁會改變消化道內酸鹼平衡,擾亂了門的活 動,而促進了食糜在十二指腸至胃的反流。
  5. 心臟血管疾病:導致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頗多,如高血壓、肥胖、糖尿病與吸菸…等,而其中吸菸可能是能單一的危險因素,也可能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吸菸時,菸內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壓上升,末稍血管收縮,心跳加 快,減少血中含氧量。長期吸菸後,血管內的血小板稠度增加而導致血栓的形成,並使血管壁沉積膽固醇,動脈管壁彈性減小,管壁變厚。由於末稍血管收縮,亦使四肢的體溫降低。凡此種種,均使吸菸者染患各種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大於非吸菸者,也使己怠染患者的死亡率遠高於非吸菸者。
  6. 菸與肺氣腫:肺氣腫就是指肺泡膨脹,肺的彈性減弱,通氣功能逐漸喪失,長期之後影響到氣體的交換,引起血中缺氧、血量與紅血球過多、血液過稠、循環困難,甚至發生心臟負擔過重,最後變成「肺心症」,不是死於呼吸衰竭,就是死於心臟衰竭。

  有80%的肺氣腫,是由於吸菸所導致。每天吸菸一包以上的人,有百分之99%都染患此症,病情嚴重的佔19%;不吸菸的人則90%沒有肺氣腫。

(三) 酒的成分
  酒的主要成分除了酒精外,尚有許多其他成分,例如啤酒和葡萄酒中含有些許營養素,如碳水化合物、鐵、鈣、鎂、鉀、鈉、鋅和維生素B1、B2、B3、菸鹼酸和葉酸等。這些營養素的含量並不高,很容易從其他食物中得到,為考慮酒精之害,實不能把酒當做營養飲料。至於威士忌等烈酒則無營養素可言。此外還有許多非營養成分,有些來自釀造原料,有些是為達成某種品質的添加物。還有來自儲酒用之陳年木桶,更有些因為溫度或貯存產生的物質,己知有幾百種,這些成分對人體有利或有弊,實難一一枚舉。
(四) 酒對中樞神經的危害
  酒精是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可被視為一種安眠藥和麻醉劑。它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理作用與全身麻醉劑一樣,但其興奮期較長,且從麻醉期至死亡時間較短。臨床上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之抑制作用大抵可分為三個時期:

1.興奮期(stage of excitement)

  從表面看來,酒精似為一種興奮劑,但事實不然,而其實際作用之本質在抑制中樞神經之自制中樞。一般而言引起興奮之酒精量約為20~40ml,此時血液中酒精含量0.1~0.2%,尿中酒精濃度為0.1~0.3%,但因環境與個性體質差異亦為影響興奮度之另外因素。

2.共濟失調期(stage of incoordination)

  當飲入酒精量達50~90ml,而血液中之濃度為0.2∼0.3%,尿中之濃度為0.3∼0.4%即有失調的現象。此期出現言行不能協調,步履蹣跚,臉色蒼白,時而併發嘔吐、噁心現象。

3.昏睡期(stage of coma)

  當飲入酒精量達100ml以上,而血中之濃度大約0.4~0.5%,尿中之濃度大約0.5~0.7%時,即可達昏睡期。此時意識昏迷,知覺喪失,體溫下降,而陷於昏睡狀態。一旦溫度調節中樞受到抑制,則無法維持體溫之衡定,此時若醉倒寒地,常致死亡。

(五) 酒對循環系統的影響
  劑量小時對血壓、心輸出量和心肌收縮力的影響不大,但是脈摶跳動增加,此乃因為肌肉的活動及反射性的刺激所造成的結果。劑量大時,則由於血管運動中樞受抑制,故血壓下降。
(六) 酒對肝臟的作用
  酒精因可抑制肝功能,致使血糖降低並降低肝醣合成作用,又可促進脂類合成作用,使脂肪在肝蓄積而形成脂肪肝,最後導致肝硬化。
(七) 檳榔的成分
  檳榔子是檳榔樹的果實,它含有許多的植物鹼,其中最重要的是檳榔素(Arecoline),是一種副交感神經作用藥劑,在一般劑量有催涎及發汗的作用,高劑量則會作用在肌肉及中樞神經。檳榔素在肝臟中會被轉變成檳榔啶(Arecaidine),檳榔啶沒有副交感神經劑的效果。一般劑量對動物的行動無影響,但高劑量則有鎮靜的效果。一般在嚼檳榔時,其所含的檳榔素只有小部分被吸收,其他大部分都在石灰存在下,在口腔中轉變成檳榔啶。

  除了植物鹼外,檳榔子上含有鞣酸、十二碳脂肪,肉豆蔻酸,一些糖、水、澱粉、木質纖維以及其他成分。

紅灰:

  紅灰包括石灰及其他添加物。添加物中最重要的是Cambir或Cutch,這是兩種植物的提取物。它們主要含有鞣酸、兒茶素,以及色素。在高劑量時有苦味及收歛作用(主要由鞣酸而來),低量時則在食用後有甜的感覺。嚼檳榔久了之後,牙齒會覆上一層黑褐色物質,則是兒茶素的效果。在台灣,添加的可能是Cambir而非Cutch。另外,由於檳榔本身酸性高,口味不佳,因此添加石灰中和,比較可口,亦可以使添加物中的色素成紅色。

荖葉及荖條:

  這是一種叫做Piper betle的植物。在台灣常取其果實或地下莖,夾在檳榔中,然後外面包裹其葉來嚼食。

(八)
  經年累月的嚼檳榔,對健康會有很大的影響,它不僅妨害口腔衛生,更可能引起嚴重的口腔疾病,譬如牙齒磨損、牙周病、黏膜下纖維變性、口腔癌等。

(一) 牙齒與牙周組織:

  齲齒較少是嚼檳榔的唯一好處,主要原因可從三方面來說:其一是檳榔中含有纖維物質,咀嚼時可以清潔牙齒,另一方面經年累月嚼食的結果,牙齒受到磨損,易引起發蛀牙的地方,如牙齒的凹痕和裂隙消失,自然就不易蛀牙了;其二是咀嚼檳榔可增加唾液的分泌,具有清潔口腔內殘渣的作用,同時,其唾液呈鹼性,有抑制細菌將殘渣發酵的效果;其三是嚼檳榔造成牙齒上有一層黑褐色物質,具有物理性及化學性的屏障,扺抗酸的侵襲。所以,蛀牙自然就少了。

  但是長時間嚼檳榔的年長者有牙根暴露的現象,有時會有牙齦水腄,嚴重時有不同程度的齒牙動搖現象。另外,一些鹼性物及石灰造成沉積,產生結石,也會造成牙周炎。

(二) 口腔黏膜下纖維變性及口腔癌:

  長期嚼檳榔,以及檳榔釋出的成分,對口 黏膜具有機械性和化學性的作用,引起口腔黏膜一連串不同程度的變化:

  1. 白斑症:這是黏膜上皮有部分角質化,同時上皮細胞會有異形變化。
  2. 黏膜內層纖維化:嚼檳榔時,由於其纖維精糙強韌,在口腔中反覆摩擦, 造成口腔表皮的傷害,於是需要纖維母細胞製造膠原蛋白來修補。但是,檳榔中所含的檳榔素,會使得纖維母細胞製作膠原蛋白的速度和量增加。而這些新作出來的膠原蛋白絲,受到了檳榔中鞣酸、兒茶素一類物質的作用後,會變得穩定而不易分解。當繼續嚼食,造成再傷害,然後再修補,一直反覆的過程,膠原蛋白越積越多,便造成了纖維化。纖維組織的增生使頰黏膜和軟顎變百而失去彈性,患者張口困難。它同時也可能伴隨上皮細胞異形性變化。以上兩者被稱為癌前症狀。
  3. 口腔癌(鱗狀上皮細胞癌):目前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嚼檳榔會引起腔癌,但統計學上的數字一再顯示,有食習慣者其口腔癌罹患率造大於無嚼食習慣者。而動物實驗也一再顯示檳榔會引發腄瘤及細胞異形性變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