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之源頭系列 愛河

本文摘自聯合報88.10.30  作者:秦鴻志

渡水 凌波 - 愛河要建立文化    僑真國小鄉土教材 愛河

  愛河發源於高雄縣仁武鄉八卦寮,有如一條巨蟒從高雄榮民總醫院附近流入市區,穿越鹽埕區後注入高雄港,長約十五公里。

愛河屬於潮川型河流,水量豐沛,富舟楫之利,早期成為市港間的水運交通,沿海魚類逆流入愛河中下游,沿岸居民偶爾可以撈到數百尾游魚。

  世界上不少著名的都市都有流水蜿蜒,高雄市也擁有一條綺麗多姿的「愛河」,她伴隨著高雄市一起成長,附和了許多的幻想和故事,情節比維也納多瑙河巴黎塞納河更浪漫、更有趣。

  日據時代愛河叫做「高雄川」,現在鹽埕區藍橋里鐵道路尚留下一塊當時「鐵道部」豎立的招示牌,上書「高雄川」,為愛河留下見證。民國二十四年,日本人為利用河道運送原木到中游鋸木工廠,首度將愛河疏濬並壘砌老古石築修河堤,中正橋現址興建一座木橋,溝通東西兩岸,加速鹽埕區開發。

  台灣光復,市政府將愛河兩岸各留寬約二十公尺,闢建河畔公園,濃蔭處設置亭台石凳,供人休憩;沿岸立柱護衛,每隔十公尺豎立一支水泥矮柱,柱與柱間以黑色的鐵鍊為欄,下垂呈弧形。每五根柱之間立一銀灰色的高柱,飾有一展大燈球,遙望宛如巨型燭臺。晚上燈光掩映河面,勝景倍增,常有對對情侶扶腰漫步、憑欄依偎,或在水上泛舟,極為羅曼蒂克,令人懷念。

  民國三十七年,有人在愛河經營遊艇業,在河畔豎立「愛河遊船所」招牌,後來被颱風吹毀半截,只剩下「愛河」兩個字。

  次年六月,台灣新生報高雄分社成立,北部版一名姓記者調到高雄分社服務。履新第一天碰到轟動一時的「高雄川女屍命案」,他誤以為河畔的「愛河」為河名發稿。當時是國內第一大報的新生報,次日打出「愛河浮起艷屍一具」醒目標題,其他報紙紛紛跟進,從此「愛河」成為媒體共用的名稱。

  「高雄川」被浪漫的「愛河」取代,市府行文也隨俗使用新名稱,印給來台灣渡假的軍參考的「高雄指南」英譯本,也採用「Loveriver」。愛河之名不脛而走,吸引更多男女到愛河談戀愛,共結連理。

  不過也有不少癡情女子至此殉情,有名來自基隆的女子專程南下躍河自殺,在岸上留下遺書,寫道「我為愛情而死,能夠殉身愛河之上,死得太美了。」經報紙報導,那段期間躍河殉情的女子比同期倍增。

  浪漫的愛河也一直被流鶯亂飛困擾,每到傍晚,愛河兩旁的河北路河南路河東路,常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流鶯,三五成群或單人佇立,等候客人上前交易。經警方一再取締,河畔色情不再氾濫,但是迄今仍未絕跡。

  愛河同時是台灣龍舟競賽的發源地,民國四十六年,陳武璋當選高雄市第三屆市長,首度在愛河中正橋高雄橋之間舉行龍舟賽,吸引十萬人觀賞,各地方政府也派員到愛河觀摩。以後逐年充實水上活動,有水上追捕鴨子、蛙人爆破等表演。

  民國五十九年端午節,愛河進行爆破表演時,迸散的水花與爛泥,濺得岸上中外嘉賓滿身惡臭。

  清澈見底的愛河受不了沿岸工廠與家庭污水長年污染,水質越來越惡化。民國六十一年,愛河河水黑臭宛若「黑龍江」,市府將龍舟賽移往蓮花池潭舉行,同時積極著手訂定愛河整治計畫。整治以截流方式治標,興建污水下水道系統治本,總經費約百億元。

  民國七十六年二月,當時的市長蘇南成配合截流整治工程完成,舉辦感性的「愛河之旅」,在愛河平底船上為市府員工舉辦集團結婚,並與民意代表在平底船上欣賞音樂演奏會。市議員陳村雄為了證實愛河洗盡汙穢,兩度跳入河中,上岸之後,他表示水是甜的,並發現口袋中有一隻螃蟹。

  愛河「復活」後,龍舟賽重返愛河舉行。吳敦義接任市長時,有意重塑愛河風華,投入三億多元加強河畔公園綠美化,在愛河舉辦四百年來第一次的「高雄燈會」,營造「十里燈河」的氣氛,並將高雄橋建國橋間河段兩側各三百公尺納入都市設計。

  謝長廷也認為愛河高雄市的重要資產,在河畔設置咖啡雅座,增添人文活動,加強橋樑夜間照明,使其有渡水之功,更有凌波之趣,希望建構特有的「愛河文化」,讓高雄人與觀光客都能在愛河留下美好的回憶。

       愛河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