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單: 中國時報
Date: 1999/3/15
Time: 上午 11:24:26
Remote Name: 140.112.76.113
從黑水變清流 十年整治之路 風風雨雨
【記者呂理德新聞分析】淡水河曾經是大台北地區運輸最重要工具,但受到工、商業活動的污染後,成為冒泡的「黑龍江」。政府從民國七十年代開始推動淡水河污染先期整治工程,歷經五任行政院長、五任環保署署長之後才完成,一路走過了十年。
民國六○、七○年代開始,淡水河就已經受到嚴重的污染,直到民國七十四年才受到重視。當時高雄愛河宣佈第一階段截流整治成功;在此同時,韓國的漢江也宣告整治成功。一時之間,「漢江能,愛河能,為什麼淡水河不能?」的要求整治壓力,衝向行政部門。民國七十五年底,當時台北市議員趙少康發起百萬人簽名救淡水河活動;當時行政院長俞國華也下定決心,決心採取愛河模式,整治淡水河。
民國七十七年一月蔣經國總統過世後第一次行政院會,在俞國華主導下,正式通過了淡水河先期整治工程,計劃斥資二百八十三億元,在兩年內完成第一階段讓淡水河不發臭目標。
兩年過後,行政院長已經改由李煥接手,整治工程中海洋放流管仍未發包,七十九年不發臭目標首度跳票。
歷經俞國華、李煥、郝柏村、連戰及蕭萬長五位行政院長,環保署長也輪替了簡又新、趙少康、張隆盛、陳龍吉及蔡勳雄,整治工程走了十年牛步,整個系統終於開動。整治經費也由原先的二百八十三億元,增加到四百零六億元左右。
整治工程之所以一再延遲,原因相當多,包括各相關機關之間本位主義、計畫一再更改(工程已在進行,整治計畫卻仍未定案)、發包不順利等因素(一個海洋放流管就花了近兩年才發包出去)。其間並傳出圍標綁標的情事,如法院正在審理中的八里污水處理廠蛋型槽工程弊端。
走過風風雨雨,花了近四百億元,淡水河污染整治工程終於上路了。記取淡水河整治的教訓,不要重蹈覆轍,應是主其事者要深思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