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龍船

!!!!

划龍船 

       每年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龍舟大賽的時候,激烈的競賽與選手們賣力的划槳姿態,均吸引了兩岸爆滿的人漸,同時電視公司現場轉播與歌舞表演更將活動帶入最佳歡樂氣氛。

       教育局更配合將各級學推展傳統藝術教育成果表演活動「薪傳藝術在高雄」之場地,移至位於河畔的鹽埕國中操場增添了水陸兩地濃烈的民俗性。

移地划龍舟

  高雄市七十六年端午節龍舟大賽,破除往例,從左營蓮池潭移師到睽違十五年的愛河上舉行。,龍舟競賽的舉行,是俗民風情的表現,也是人們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節烈之風而來。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民間有角黍(即包粽子)、龍舟競渡、懸艾浦等風俗。

 

角黍--粽子的典故

  角黍,晉朝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另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角黍一稱筒,就是今日的粽子。古人祭悼屈原時,為免祭品入水散失,起初用竹筒盛米,密封後投入水中。後來才改用大竹葉包紮成角狀,四方相傳沿用,演變成今日的粽子。

龍舟的典故       

  龍舟競賽,也是人們表達紀念屈原之意的一大活動。關於競渡,「荊楚歲時記」:「屈原以是死於汨羅,人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另,「隋書」地理志:「屈原以五月望日走汨羅,土人至洞庭,不見。湖大舡小,莫得濟者,乃砍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櫂爭歸,競會停止,習以相傳,以為競渡之戲。」由上文可知,楚國土著援索屈原時,不但歌唱壯膽,且擊鼓助陣,所划用的舟,起先是用小船,取其輕巧,叫做「飛鳧」,其後幾經演變,即成之日之龍舟了。

  艾蒲&雄黃酒

  懸艾蒲、飲雄黃酒都是取其趨災避邪之意,這是因五月五日是陽極之日,尤其以午時(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稱作天中節,民間都在此時以種種方法避邪。膾緻人口的白蛇傳故事中,白蛇白素貞即是誤飲雄酒才原形畢露,把許仙嚇得昏厥,由此故事印證之,可得其蘊含之意。

  現代人也有將乾的艾草磨成粉狀,然後用小熏器點著熏,其煙味聞起來滿舒服,還是天然的熏蚊劑;傳說還可避邪呢?

 

 首頁      top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