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站 (原打狗火車站)

  1895年(明治28年),日人佔領台灣後,1899年(明治31年)11月,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敷設打狗至台南,及打狗至九曲堂間鐵路工程,於打狗士紳陳中和之鹽埕埔廳舍,設立打狗出張所,由技師新元鹿之助出任所長。

  1900年(明治33年)11月28日,打狗(今南鼓山區)至台南火車開始營運。打狗停車場(火車站)則於同年3月開工,11完工,成為打狗(高雄)地區火車的嚆矢。

  1901年(明治34年),因橋仔頭新式糖廠的設立,以及翌年,台灣總督府頒布「糖業獎勵規則」後,大小新式糖株式會社不斷設立,各地糖業大為發展,各項工廠的新式機器設備不斷自國外輸入,帶來打狗港營運上的盛況,但亦使得打狗停車場場地不敷使用。

  1904年(明治37年),鐵道部決議著手試驗,整建打狗港,並租用大倉組所有的「恆春號」挖泥船,用以挖掘打狗灣內泥沙,於港灣西北側填埋約四六、六二0坪(約十三萬平方公尺)海埔地,一方面可疏浚打狗港灣航道,另方面並可修築新式碼頭,使小輪船船隻得以靠岸卸載貨物,其中三萬八千餘坪則作為擴充打狗停車場場地之用。此項工程至1907年(明治40年)完工,並於1908年月完成讓渡,成為日人於打狗築港的嚆矢,且開創打狗港海、陸聯運的新紀元。
  而整建打狗港所填埋的海埔地中五千八百餘坪,另移作新市街用地,後陸續有商會、台灣製糖、大阪商船、三井物產等會社事務所,以及旅館、運送站(貨運站)等之設立,成為有名的新濱街,亦是高雄市最早的第一個新市街。

  1908年(明治41年)台灣西部縱貫道通車,加上自1905年(明治38年)日俄戰爭結束後,島內產業勃興,米、糖及阿里山林場的木材等,大量集中於打狗港急待輸出,使得打狗港及打狗停車場(火車站)再度發生場地不足使用現象。

  台灣總督府為順應此一需求,乃決定於打狗港進行第期築港工程,此外因鑑於打狗港西北側初期填埋工程完工後,打狗停車場(火車站)因距新式碼頭較遠,客貨運輸來往搬運不便,以及打狗停車場仍然不敷使用等缺點,乃於1908年2月15日,著手打狗停車場遷移整建工程,至同年5月15日完工,而打狗停車場(火車站)之建物則於同年6月1日開工,同年9月15日完工。

  打狗停車場於1920年(大正9年)改名為高雄停車場、高雄驛或高車驛。高雄驛原為西部縱貫鐵路及屏東線之起站,並為該幹、支線間的轉運站,業務相當繁盛,但因高雄市日趨繁榮,且受限於都市發展關係,原有地理環境、車站設備,不敷使用等因素,日人乃另於大港莊另建新式火車站,以為因應。

  1941年(昭和16年)為配合高雄四十萬人口之都市計畫,日人另於大港莊興建現代化鋼筋水泥的新式火車站,並將原高雄驛之客運業務遷至新式火車站(即今之建國二路高雄火車站),而原高雄驛則只承辦貨運及高雄至屏東客運業務,其營運量亦因而逐年銳減。至1968年(民國57年)又停辦高雄至屏東客運,而專辦貨運業務,該車站現名為高雄港站,當地居民又稱之為「舊車站」。

  高雄港站目前仍有沿港區,經苓雅車場,至高雄火車站之第一臨港線,長1,207公里,將高雄市主要市區環繞。又由前鎮車場起,沿臨海大道,經草衙車場至中要地位。但回想當年繁榮盛況,門庭若市的原高雄火車站(今高雄港站),如今已不復往日風華,猶如半老徐娘,不再引人注目了。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