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殿(振武館)

  太平洋戰爭前,日本為提倡武士道的尚武精神,乃於各重要市鎮廣設武道館,作為修練柔道、劍道,及每年舉辦演武大會的場所。演武大會中所選出的優勝者,再集中至台灣本部武德會,進行決賽。

  1924年(大正13年),位於湊町四丁目,今登山街的武德殿(振武館)完工,並舉行演武大會。

  

      武德殿的建築風格別具特色,門廊有仿羅馬式的圓柱,牆壁上擁有莊嚴的圖形,即一枝箭和一個箭靶,以顯現日本武士道的尚武精神,構成一雄偉的日本宮殿式建築。  
1941年(昭和16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促進高昂鬥志,實踐決戰精神,日本政府力促青年學子參與神社與武德殿等教化性質的團體活動,武德殿遂成為日本軍閥提倡國防精神的重要象徵之一。
台灣光復後,武德殿改由鼓山國小代管,曾權充教職員宿舍,現已無人進住,有待設法整修,再現其生命力。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