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旗後基督教長老會 |
1865年(同治4年)5月27日,英國老會傳教士馬雅各醫生(Dr.James L.Maxwe11),在杜嘉德牧師及陳子路、黃嘉智、吳文水三位中國助手的陪同下,由廈門渡海抵達打狗(今旗後)。該日遂成為基督教在臺傳教紀念日。(日期依據巴克禮牧師傳記,一般稱5月28日)
同年六月十六日馬雅各醫生一行轉往臺南府城租屋行醫傳教,但因遭遇當地人排斥,只得於月間返打狗,於旗後街租屋行醫傳教。1867年於旗後山麓,即今臺灣機械修船廠址,購地建醫院、教堂,開啟旗後第一座西醫診所和基督教會的先驅。 此後便以旗後教會為根據地,積極向外傳教,於是埤頭街(今鳳山市)(1867)、阿里港(1869)、東港及阿猴(1871)、橋仔頭(1872)、臺南府城(1876)、楠仔坑(1889)等南臺灣街市,陸續建有基督教會。 1884年(光緒10年)中法戰爭,北部長老會受到居民報復攻擊,損失慘重,南部並未有騷動,為避免受傷害,旗後基督長老會所有傳教士奉命撤往廈門避難,但教堂並未受損。(依據巴克禮傳記) 1933年(昭和8年),創設私立愛兒園幼稚園,以別於第一公學校附設之公立幼稚園歲的長老巴克禮牧師,由臺南親來主持新教堂的破土典禮,同年六月完工,並以為慶祝長老會在臺傳教七十週年紀念,深具歷史意義。 這座仿羅馬式樣且古樸的教堂,一樓作圖書館,開放給社區民眾閱覽自修,內搜藏有首創教會牧師馬醫生所使用的外科工具、藥品、座椅、古老的風琴、教會大事記等珍貴資料,二樓作禮拜堂,確能充份發揮其使用空間。又廣場內有馬雅各醫生的塑像,古老錭鐘,深具歷史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