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後街(通山巷、街仔路)

  旗後因位於南臺灣主要漁場之中心地區,冬季更是名貴的烏魚迴游之所,因此自古即以漁港著名。

  1864年(同治3年)打狗正式開港,而成為國際重要通商口岸,因而帶來很多商機,亦因而改變了打狗地區的社會結構,不但出現很多新式商人如陳福謙、陳中和等鉅商,且因商業的頻繁,而出現旗後街、哨船頭街、三塊厝街及苓雅寮街等重要街市。

  旗後街俗稱街仔路,又稱通山巷,即今廟前路103巷。從1870年代(清末)因中外商費雲集,成為打狗地區最繁榮街市,旗後以順和行、中和行等行郊最有名。至1927年(昭和2年)街仔路有中西式藥房、碾米店、木材行、牙科、醫生館、裁縫店、貿易店、擁有十五位職員的郵局、吳服店、日本科理店等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而旗後之望族如潘氏、蔡氏等即住於該路上可見其重要性。惜因日人1908年(明治41年)整建高雄港後,都市機能逐漸遷移至哈瑪星、鹽埕區,致街仔路日漸趨於平淡,如今潘氏「新義和」貿易商洋樓,皆已破舊拆除,可見情況之一般。

  街仔路是目前旗後碩果僅存的唯一古街道,因呈現九曲巷彎曲設計,用以減低冬季東北季風長驅直入,亦深具其建築特色。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