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健康的意義 |
|
(1) |
1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所下的定義:「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及社會的完全安寧幸福的狀態,不只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已」。 |
(2) |
美國的社會醫學家席爾格瑞世亦認為:「一個健康的人是身體與心理都平衡,同時能適應物理與社會環境的人......因此,健康不只是沒有疾病而已,它具有積極性,一種喜悅人生的態度,並且樂於接受生活加諸個人的責任。」
|
(3) |
Health這個字眼暗示著生理、心理和社會安寧的狀態,而社會卻常以疾病為導向的觀點來判斷健康。換句話說,健康經常是以與疾病的質和量有關的觀點來判斷,而非以生活的質和量。此種以疾病的有無代表是否健康,雖是最簡單的方式,但一個人可能沒表現出疾病的臨床徵候,卻經驗到很健康的層面。 |
|
2 |
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
|
(1) |
健康教育應被視為教育之種要部分。 |
(2) |
健康教育在求健康生活之改進。 |
(3) |
健康教育應注意到兒童、學校和社區的健康問題。 |
(4) |
教育本身要具備健康的條件。 |
(5) |
健康教育要注意兒童的發展及健康狀態。 |
(6) |
健康習慣應在懂得科學理論年齡以前養成。 |
(7) |
動機為健康教育中重要一部分。 |
(8) |
健康教育應採用積極鼓勵之方式,避免消極的指責和處罰。 |
(9) |
健康教育教師應該隨時設計教學的情。 |
(10) |
有效的健康教學應顧到兒童的自然興趣。
|
(11) |
健康教學應該啟發學童的動機。 |
(12) |
健康教育應利用適當之動機促進兒童實踐健康生活。 |
|
3 |
健康促進 |
|
(1) |
涵義 |
|
a. |
健康促進在流行病學的三級預防措施上,是屬於初級預防,是疾病易感期的預防工作。初級預防的主要措施,一是增進健康,除了一般性的衛生教育工作外,還應有性教育、老人保健指導、優生保健指導等。另一是針對病人採取特殊保護方法,如飲用水之淨化、汙水處理、職業安全衛生、預防接種等。 |
b. |
如果從更具挑戰性且積極的定義來看,健康促進著重於正面的健康,
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有信心,同時體力充沛又有朝氣,所強調的是增進安寧幸
福和生命的品質,而非生命的量。 |
c. |
廣泛性的健康促進計畫涵蓋了整體性的健康服務ˋ預防以及高度安
適狀態( 包括生理ˋ心理ˋ精神ˋ情緒及社會等層面 )。 |
|
(2) |
健康增進行為 |
|
1972年Belloc和Breslow曾提出七項行為:
- 每天吃早餐
- 規律的三餐且不吃零食
- 維持適當的體重
- 充足的睡眠
- 適當的運動
- 不吸菸
- 不喝酒或喝少量酒
|
|
4 |
健康教學的重要 |
|
(一) |
世界組織在一項研究中發現,人類的健康與壽命60%取決於自己(生活型態),15%取決於遺傳因素,10%取決於社會因素(安定或動盪),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酷熱或嚴寒等)。(引自時報周刊,民79) |
(二) |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之統計資料顯示,民國84年臺灣地區5∼14歲兒童之十大主要死亡原因依序是:意外事故及不良影饗;惡性腫瘤;先天性畸型;肺炎;心臟病;腦血管疾病;他殺及被他人故意傷害;腎炎、腎徵候群及腎變性病;自殺及自傷;支氣管炎、肺氧腫及氣喘。同年,15∼24歲青少年之十大主要死亡原因則是:意外事故及不良影響;惡性腫瘤;自殺及自傷;心臟疾病;他殺及被他人故意傷害;腦血管疾病;先天性畸型;腎炎、腎徵候群及腎變性病;糖尿病;肺炎(注三)。此項統計資料正給我們一項警訊,那就是以前認為中老年時期才會罹患的慢性、退化性疾病,已提早發生在青少年,乃至於兒童身上。而這些疾病
之發生,正如前述,主要和生活型態有關。 |
(三) |
為了改變學童們的生活習慣,實施健康教學是刻不容緩的,而健康教學是實施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應用各種科學的知識和技術,配合人類日常生活的需要,透過教學方法,使學生將所學到的健康知識轉變為行為的過程。透過健康教學,可使每個人了解健康的重要性,認識危害健康的各種因素,進而培養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任的態度,建立正確的健康行為和生活型態。(注四) |
|
5 |
健康教育的目標 |
|
(一) |
強化健康觀念,以繼續實踐健康生活。 |
(二) |
充實健康知識,以提升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 |
(三) |
增進健康態度,以促進健康行為的發展。 |
(四) |
培養健康習慣,以奠定全民健康的基礎。 |
(五) |
學習健康技能,以有效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上述目標,涵蓋了「認知領域」、「情意領域」及「技能領域」,這些目標已經勾畫出健康教育應循之方向,使學生能建立健康行為,享受健康生活。 |
|
6 |
健康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角色 |
|
健康教育是藉教育的方法,將健康知識轉變為個人與社會所需的行為模式。這整個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他除了必須具備高度的敬業精神外,還要具備善用教材教法、實施評價、改進教學等方面的知能。他應該明瞭教學觀念的改變,那就是:由過去以教師為中心,改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改變為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由知識的傳遞,故變為學習過程的訓練;以及由被動的學習,改變為自動的學習。具體言之,他應該明瞭學習的主要責任在學生.教師則是站在指導的立場,絕無「代替」學生學習的權利和義務。更重要的是,他應該表現良好的健康行為,作為學生的楷模,因為教師在健康教育的實施上,身教重於言教。
由於各地各校各班乃至於各個學生都有所不同,健康教育教師應對教學時間、教材教具、教學評價等各方面,作通盤的考慮和安排,加以靈活運用,以發揮其功能。健康教育的最高目標在於改變學生的健康行為,因之教師必須繼續吸收最新知識,熟習各項技術,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全發展,使民族幼苗都能充分享受到身、心、社會都幸福安寧的健康生活。(注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