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考資料

<目錄>

1. 淋病
2. 梅毒
3. 愛滋病

 
二、教學活動示例

流行性感冒的自我療法:
  雖然我們無法在家自我治療好流行性感冒,但卻有很多步驟可以幫助我們減輕不適及加速身體的復原。

1 多臥床休息,但室內應保持通風與溫暖。
2 多喝水,每天至少8杯
3 服用阿斯匹靈或acetaminophen來解決症狀及降低高燒,但兒童只能服用acetaminophen。
4 以溫食鹽水漱口,以緩解喉嚨痛。
5 如果發高燒,可用溫水擦浴。
6 維持健康均衡的飲食(如有喉嚨痛,可食用軟質食物)

如何避免罹患感冒?

1 避免與感冒的病入密切接觸。
2 避免擁擠。
3 戒菸,因為吸菸可能降低免疫系統的效率。
4 避免喝酒,因為酒精可能降低免疫系統的效率。
5 充足的睡眠。
6 食用健康均衡的飲食,包括大量的水果和蔬菜。
7 用餐時,勿與他人共用碗盤。

淋病

  淋病是比梅毒更普遍的性傳染病,在美國境內每年至少有一百五十萬個新病人。在臺灣,由於疾病通報系統做得不理想,患者數有多少,每年的新病人有多少,並沒有很確切的數字,但是從淋病的高知名度以及淋病治療的廣告極為普遍來看,國內的淋病患者數應該相當可觀的。

(一) 病原:
  淋病是由一種稱做淋病雙球菌的微生物感染所造成的。這種微生物離開人體後不容易生存,因此多半是由於性的接觸而傳染的。
  新生兒的眼睛可能在通過淋病產婦的陰道時受到感染,嚴重時可能造成新生兒眼睛失明,因此,新生兒出生時,接生的醫院都會替嬰兒點眼藥以預防嬰兒受到感染。
(二) 傳染途徑:
  受到淋病雙球菌感染後大約二至五天後,才會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在這段潛伏期中,患者本身不會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
  男性受到感染時,症狀比較明顯,通常會有小便疼痛或灼熱的感覺,內褲上常會沾染到從陰莖流出的黃色濃汁,尤其在早上睡醒時最明顯。由於有這二種不舒服的症狀,因此,男性受到感染後很容易就會自我發現而尋求醫師的診治。
  女性受到淋病細菌感染後,症狀可能不太明顯,初期可能只出現白帶增多而沒有其它不適,但是淋病細菌卻可能逐漸侵犯子宮、輸卵管與卵巢•而造成這些部位的發炎。這些部位即使輕微發炎,也會影響將來的懷孕能力,以及增加子宮外孕或不孕的機會。如果嚴重的話,還會造成發燒、噁心和下腹疼痛。
(三) 治療:
  臨床上,醫師們使用塗片、細菌培養來診斷是否受到淋病細菌得傳染,一但診斷卻定,青黴菌盤林西林是最優先使用的有效藥物。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淋病感染的人,也可能同時受到其它性傳染病感染,因此,最好同時做梅毒、披衣菌或其它性傳染病的檢查,以確定是否有合併感染的情形。
(四) 預防:
  「避免不潔的性交」是最有效的。如果無法確定自己的性伴侶是否完全無恙,性交時戴保險套也是可以而實用的方法。萬一自己不幸受到感染,則不僅自己必須接受全程的治療,也要督促自己的性伴侶做確實的診治,以免因乒乓式的感染,而不斷地為淋病細菌所困擾。

 

梅毒

(一) 、病原體及傳染途境
梅毒是人最耳熟能詳的性傳染病之一,它是由梅毒螺旋體的微生物所造成的。在高溫、太冷或乾燥的環境中很不容易生存,通常都必須在潮濕且溫度適宜的環境中才能生存、繁殖;人體正好提供了這樣的環境。它離開人體後,很快就容易死亡而不具有傳染力,因此,幾乎都是由於親密的肉體關係而感染。
  性交、口交、接吻是它傳染的途境,此外,醫護人員可能因傷口接觸到患者的血液而受到感染,少數人可能因輸血而受到感染,後二者稱作無辜的梅毒患者。
(二) 、症狀
受到梅毒感染後,如果不加以治療,疾病可能繼續進行,梅毒的病程分為:
1. 第一期梅毒:
  感染之後三週﹝可能自十天至六十天﹞稱做第一期。在接觸的部位會產生無 疼痛症狀的潰爛或硬塊稱為下疳。男性常出現在陰莖頭,女行常出現在陰唇或子宮頸,在臨床上也碰過長在嘴唇、肛門周圍、手指頭或乳房的下疳。
  雖然有些下疳可能持續存在三個月,但大部份的下疳在兩個星期內會自動消失。除非能在傷口部位採集到梅毒螺旋體,否則血清檢查不容易檢查出來,可能還是陰性。
2. 第二期梅毒:
  第一期如果不予治療,下疳雖然會自行消失,但細菌卻會在體內潛浮、擴散而分布到全身,造成皮膚和黏膜的損傷。
  第二期梅毒症狀出現的時間大約在感染九個星期後開始(可能自六星期至六個月不等 )。梅毒細菌可能在皮膚上形成扁平、稍凸起的紅斑稱為梅毒疹,口唇與肛門處則會成為白斑,身上的淋巴線腫大。梅毒進入此期,利用血清檢查可診斷出來。
3. 第三期梅毒:
  感染三年左右,梅毒進入第三期,全身會出現橡皮腫狀的硬塊。到此期時,細菌已侵入全身的器官和組織(心、神經、血管、臟),鼻腔的軟骨也受到波及。梅毒演便到此階段,已不易治療,已經受傷的器官都無法再復原。
(三) 、先天性梅毒:
  梅毒是不會遺傳的,但它卻會經由胎盤而傳染給胎兒,這種情形稱做先天性梅毒。梅毒細菌在懷孕十六週前不容易通過胎盤侵犯胎兒。因此,所有的孕婦在懷孕三個月做產前檢查時,都必須接受梅毒血清檢驗,以便早期發現孕婦是否有罹患梅毒。如果能在地十六週前治療,則可預防胎兒受到感染。
  根據統計,胎兒如果受梅毒細菌感染,大約四分之一會胎死腹中,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在出生後不久也會死亡。剩下僥倖能生存下來的孩子中,百分之四十會出現塌鼻、腳骨彎曲和齒縫太寬等梅毒的症狀。
  少數人可能因為輸血或醫療的原因,而無辜負受到梅毒感染。
  一般人只要能潔身自愛,是很不容易受到感染。如果受到感染,必須在第一、二期即應使用青黴菌治療;一般來說,治療的效果不錯。如果對青黴菌過敏,則可使用紅黴菌或四環素來治療。如果演變到第三、四期,治療的效果就很差了。

 

愛滋病

(一) 病原:
  愛滋病就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後群(Acquired Immunodeficency Syndrome˙AIDS),由人類缺乏病毒(Human Immnuodeficiency Virus ;HIV)俗稱愛滋病毒。
(二) 病因:
  愛滋病會破壞人類的免疫系統,使人類失去抵抗病原體的能力,導至病毒、細菌、黴菌、原蟲等,輕易進入人體,而引發各種疾病及發生惡性腫瘤,最後百病具發而喪失寶貴的生命。感染愛滋病毒後,通常不會立刻發病,可能在感染後六個月、十年甚至更久以後,才有症狀發生。
  臺灣地區自從民國73發現地一位愛滋病患以來,至85年11月止,已發現1,274位感染者,其中並有400人業已發病,但這僅僅是冰山的一角實際感染人數絕對不止如此,且增加速度極為快速。
  1,274位感染中本國籍有1,135人,外國籍137人。本國籍之感染個案,男性有1,047人,占92.2%;女性有88人,占7.8%。感染者的年齡要集中於20-39歲之間,約占69.2%,另外感染中異性戀者占大多數(40%),其次為男同性戀者(20.7%)和男雙性戀者(17.9%);因輸血而被感染的人不到百分之一。
(三) 愛滋病是怎樣傳染的?
愛滋病有三大傳染途境:
1. 性行為傳染
  與愛滋病毒帶原者發生口腔、肛門、陰道等 方式之性交或其它體液交換時,均有受感染的可能。
2. 血液傳染
(1) 輸進被愛滋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製劑。
(2) 與感染愛滋病毒之靜脈藥癮者共同注射針頭、針筒。
(3) 接受愛滋病毒帶原者之器官遺植及其捐贈之精子。
3. 母子垂直傳染
  嬰兒也會由其已感染病毒的母親,在妊娠期、生產期,或因受乳而得到愛滋病。
(四) 哪些人可能受到愛滋病毒(HIV)的感染?
1. 只要接觸到愛滋病毒就可能受到感染。
2. 雖然男同性戀者是最先被發現的愛滋病高危險行為者,但目前已不只於同性戀者,異性戀者的病例越來越多,許多地區已凌駕於同性戀者。
3. 共同注射器之藥癮者、長期使用成癮藥物者。
4. 注射未經篩檢的血液或其製劑者。
5. 感染的孕婦,其胎兒受感染的機會約15-50%。
6. 多重性伴侶者,性伴侶越複雜,感染機會也越高。
(五) 什麼是空窗期?什麼是潛浮期?
1. 愛滋病毒侵入人體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血液才會呈現陽性反應。
  這期間因人而異,大多數人受到愛滋病毒感染後,約六至十二週後(有時可能會長到十三個月),才會產生愛滋病毒抗體,因此在感染後的早期,可能因抗體尚未產生而檢驗呈陰性反應,這即是所謂的「空窗期」(Window Period)。因此,在感染愛滋病毒後,並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檢查出是否已感染病毒。
2. 「潛浮期」是指愛滋病潛浮在人體中,而沒有任何臨床症狀產生的這段時期。快則半年,慢則十幾年尚未發病,平均約5-10年。
(六) 什麼是愛滋病感染者?什麼是愛滋病患者?
  若是遭受愛滋毒感染,尚無任何臨床症狀,而處在潛浮期狀態,稱之為愛滋病感染者。
  如果出現臨床症狀就稱之為愛滋病患者。受愛滋病毒一旦感染後,會造成終身帶原。因為感染者體內含有愛滋病毒,隨時都會傳染給別人,因此感染者終身不可捐血或捐贈器官等;感染者若是女性,更要實施避孕與墮胎。
  通常在感染後5-10天內會發病且其致死率極高。我國於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公布後天免疫缺乏症後群防治條例以防止愛滋病之感染、蔓延及維護國民健康。
  本條例共有二十二條,其中第十五條針對感染者之行為加以規範其條文如下:「明知自己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隱瞞而與他人有猥褻之行為或姦淫,致傳染於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迷明知自己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而供血或以器官、組織、體液或細胞遺植給他人使用,致傳染於者,亦同。」
(七) 愛滋病的發病過程及症狀
愛滋病感染後
  ↓
  部份帶原者在經數週或數月會出現急性症狀:
  淋巴線腫、脾腫、出汗、發燒、疲倦、皮膚發疹、肌肉關節疼痛、咽喉疼痛等。這些非特異症狀不一定即代表已經感染愛滋病毒,應由醫生做診斷。
  ↓
  經數天或數週後,以上症狀會消失,進入潛浮期,歷時半年至十年或更久。
  ↓
  部份帶原者,可能發生全身性淋巴現線腫大。
  ↓
  最後發展為愛滋病,可能症狀為體重急劇減輕(10﹪以上)、疲倦、夜間倒汗、持續發燒(三個月以上)、下痢、淋巴線腫大,以及出現卡波西氏肉瘤、肺囊蟲發炎、泡疹、白色練念珠菌症、梅毒、結核病等伺機性傳染。
  ↓
 死 亡

 

「世界衛生造組織」愛滋病臨床診斷要項

主症狀消瘦(原體重減少10%以上)
慢性下痢(一個月以上)
發熱(一個月以上)
副症狀持續性乾咳(一個月以上)
廣泛性皮膚炎
口腔、咽頭白色念珠菌疹
慢性進行性廣泛之單純泡疹
全身性淋巴行線腫
小兒 上敘事項加上:
發育不良(主症狀)
母體之愛滋病感染
反覆之感染症(副症狀)

 

* 大人若有卡波西氏肉瘤,或隱藏性腦膜炎,或一種以上主症狀加一上副症狀,即可疹斷為愛滋病。
**小兒若有二種以上的主症狀再加上二種以上的副症狀,即可斷為愛滋病。

(八) 愛滋病能治癒嗎?其死亡率如何?
1. 愛滋病目前尚不能治癒,也沒有疫苗可以預防。目前有多種藥物例如:
AZT、ddI、ddC等,能延緩其發病,控制症狀或延長壽命。
2. 愛滋病患者若以經發現肺囊蟲發炎,則平均存活九個月,若有卡波西氏肉瘤,則為三十一個月。跟據美國統計,一般而言,愛滋病診斷後兩個月,三分之二病患死亡;男同性戀之愛滋病患者,平均存活期為十三點七個月。
(九) 愛滋病能預防嗎?如何預防?
愛滋病是可以預防的。預防之道包括:
1. 單純的性伴侶,正確的使用保險套,避免性濫交,因為性伴侶數目增 加,則得到愛滋病的機率也相對增加。
2. 不要與別人共用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用具,例如:剃刀、刮鬍刀,或任何尖銳機械、穿刺工具。
3. 使用拋棄式針筒、針頭,拋棄前應先置入刺不破的容器,以免刺傷他人。
4. 輸血或使用血液製濟及接受凝血因子或器官移植時,必須經過篩減檢、測試處理;現今有些人在接受手術之前與醫師商議,事前將血液儲好,以便施行「自體輸血」。
5. 避免不必要之輸血及接受凝血因子或器官遺植。
6. 當你的性伴侶無法提供性的安全保證,又不願做好愛滋病防範措施時,就因拒決與其發生性行為。
(十) 戴保險套是不是就不會被傳染愛滋病毒?如何正卻使用保險套?
1. 不一定,需正確且全程使用保險套才可預防愛滋病。
2. 保險套使用時,應注意下面幾個要點:
(1) 在性器尚未接觸,而陰莖勃起時,就應立即套上保險套。
(2) 將保險套緣捲陰莖跟部始能插入對方。若是保險套尖端沒有儲囊,則保險套間尖端應留空隙,以儲存精液。
(3) 性交後性器拔出時,應在陰莖尚未鬆弛時抓住保險套邊緣,要留意不可漏出半點精液。
(4) 若是保險套撕破,則應迅速使用殺精劑。
(5) 保險套只能使用一次,不可重覆使用,即在再次射精時亦然。在性交時常有不能預期的事情發生,因此要多準備一些保險套以防萬一。丟棄時應妥善處置,避免任何人(如幼年兒童)再次使用或完耍。
(6) 通常男女間正常性交時,保險套撕裂情形極為罕見;若需使用潤滑劑,不要使用石油、植物性或動物性油脂製劑,因這些油脂類可能使乳膠變質。為了避免保險套撕裂,可使用水或水性潤滑劑。
(7) 保險套應該放置在陰涼、乾燥的地方,避免日光的直接照射;保險套應小心操作,尤其指夾長時應格外留意。不可長時間放在皮夾內或高熱的地方,以免乳膠變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