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血 液 |
|
(1) |
血液 |
|
血液是一種結締組織,約占體重的十三分之一,總體積約十品脫,它是由淡黃色液體血槳和血球所組成。血漿約占血液體積的55%,血球約約占45%。 |
(2) |
紅血球 |
|
是由紅骨髓製造出來。紅骨髓存在於頭蓋骨、肋骨和脊椎骨。紅血球雨面凹陷、沒有核的圓盤、直徑約
7微米。1mm3血液中約含有 5百萬個紅血球。其生命約一百二十天,可破壞於血流或脾臟之中。在脾臟,紅血球被分解成球蛋白、鐵、色素。鐵存於肝臟,作為形成新紅血球之用。球蛋白在肝臟分解,由尿中排出。色素變成膽紅素和膽綠素,由肝分泌的膽汁排出。 |
(3) |
白血球 |
|
白血球之不同於紅血球,在於含有核、數目較少,且形狀較大。1mm3的血液中約含有八千個白血球,大小約
8微米至15微米。白血球可分為:
a. |
顆粒或多形核白血球:嗜伊紅、嗜鹼性、嗜中性。辨別上述各種顆粒白血球頗為重要,某些疾病,或許是嗜鹹性白血球增加,或許是嗜伊紅增加,這時候,區別各組白血球,在診斷上具有其重要性。 |
b. |
無顆粒白血球:大淋巴球、小淋巴球、單核球。 |
|
(4) |
血小板 |
|
血小板是極小的細胞,比紅血球小得多,無核,起源於紅骨髓。它產生的真情形尚未完全明白,一般認為它是紅骨髓內之大的未成熟細胞分解出來的原生質碎片。1mm3的血液中約含有三十萬個血小板。血小板內有血管收縮素
(Serotonin),可使血管產生局部收縮,使血流損失程度減至最低,而血液凝固成血塊。在短時間內會收縮,把蛋白纖維網內的血清擠出來,此乃血小板之作用。若血小板數目在
20,000/mm3以下,就不會有血塊收縮現象。血液若無血小板,則血管通透性會大增,使得血液易透出毛細血管外,皮膚表面就會產生很多帶紫色的小斑點。 |
|
(二) |
血 型 |
|
大約在本世紀初,發現所有的人類,依照其血液混合在一起後發生之反應,可把它分成四種血型:
1. |
A型:約占全世界人口的42%,其紅血球含有 A凝集素原。 |
2. |
B型:約占 8%的人口,其紅血球含有 B凝集素原。 |
3. |
AB型:約占 4%的人口,其血清內不有凝集素,因此可以接受任何輸血者之血液。 |
4. |
O型:約占46%的人口,其血清內含有抗A及抗B凝集素,其紅血球不含凝集素原,可以供給任何受血者。 |
|
(三) |
Rh因子 |
|
一九四O年止,輸血時仍以上述血型為供血方式;但在輸血例子中,仍有無法解釋的死亡案例發生。經調查發現,白種人占85%其紅血球內含有一種凝集素原,何名為Rh因子(Rhesus是一種用來作為此試驗的猴子,Rh是由此而得名的)。
1. |
Rh(+)的輸血:將一位Rh(+)的人之血液輸入一位Rh(-)的體內,則受血者之血液慢慢對此凝集素原產生抗體(抗Rh因子)。抗體並不會在輸血後立刻產生,但是經十多天或十多年後,二次輸以相同的血,便會死亡。此乃因抗Rh因子對輸入之紅血球產生嚴重破壞的結果。 |
2. |
Rh(+)的孩子與Rh(-)母親之關係:
Rh(-)的母親與Rh(+)的父親,他們的孩子可能會由父親遺傳而成為Rh(+);如此最危險的是含Rh(+)的胎兒紅血球,流回母體血循環內,會刺激母體產生抗Rh因子。而這種抗Rh因子是慢慢產生,對第一個孩子不會造成嚴重影響,但對再懷孕,這種抗Rh因子會對帶Rh(+)的孩子紅血球造成破壞,即所謂新生兒溶血病。這種病易致死,除非嬰兒立刻以Rh(-)的血來更換。
所以輸血之前,除注意A、B、O、AB血型的配合外,還要考慮到輸血者與受血者的Rh因子。
|
|
(四) |
捐 血 |
|
人體內的血量約占體重的十三分之一,一個體重六十公斤的人,身上大約有5.000C.C.的血,一次捐血250C.C.,只占全身血量的二十分之一,而且,人體內每天都有50至70C.C.
的血在汰舊換新,加上捐血後造血機能加速,所捐的血通常在短時間內便可全部補充回來。
捐血中心對捐血者的年齡與體重都有規定,捐血人一般健康情況良好,並通過捐血前的健康檢查,才可以參君捐血。這些規定如下:
1. |
年齡:滿十七歲以上,六十五歲以下。 |
2. |
體重:女性四十五公斤以上,男性五十公斤以上可捐250C.C.,六十公斤以上者,可捐500C.C.。 |
3. |
血色素:女性12.0g%以上,男性13.0g%以上。 |
4. |
捐血量:凡捐全血者,需間隔三個月,一年總捐血量男性為1500C.C.,女生為1000C.C.。 |
5. |
血壓正常。 |
6. |
捐血者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暫緩捐血:
(1) |
婦女懷孕中或產後(含流產後)六個月以內者。 |
(2) |
大手術未滿六個月或六個月內曾接受輸血者。 |
(3) |
B型肝炎表面抗原檢查呈陽性反應者。 |
(4) |
四週內接種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及小兒麻痺(口服)等活性減毒疫苗者。 |
(5) |
六個月內曾罹患肝炎或密切接觸肝炎病患者。 |
(6) |
現患梅毒、活動性結核病、糖尿病、心臟病、胃潰瘍出血、高血壓、腎臟病、哮喘、感冒、急性感染、傳染病、具有過敏病史者。 |
(7) |
曾在三年內罹患瘧疾者。 |
(8) |
曾在七十二小時內拔牙者。 |
(9) |
曾在五天內服用含Aspirin類藥物或其他可抑制血小板功能之藥物者,不得供應血小板。 |
(10) |
梅毒血清呈陽性反應者。 |
(11) |
肝**(ALT)檢查呈異常者。 |
(12) |
C型肝炎病毒抗體檢查呈陽性反應者。 |
(13) |
以下持定人士應暫緩捐血:
a. |
懷疑自己感染愛滋病毒者。 |
b. |
監、院、所收容人。 |
c. |
外籍勞工。 |
d. |
一年內曾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或嫖妓者。 |
e. |
一年內曾治療梅毒或淋病者。 |
|
|
|
(五) |
血 壓 |
|
1. |
血壓的發現:大約在兩百多年以前,有人將馬的頸部切開,在馬的頸動脈中插入一根管,將這根管子和一根長而垂直的玻璃管相連,結果從馬頸動脈中噴射出來的血液在這根玻璃管裡上升到約2.5公尺的高度。這個實驗說明了動脈中的血液具有相當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就叫做血壓(嚴格而言是動脈血壓)。
值得一提的是,玻璃管裡血液的高度並未保持一定,它會隨著心臟的跳動,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也就是心臟收縮時血壓高,心臟舒張時血壓低。 |
2. |
血壓的形成:血液從心臟的左心室送出時,對大動脈壁使勁的擠壓,不久左心室舒張,在下次血液送出之間,擴張後的大動脈回復原來,這種從血管內側壓擠的壓力,稱為血壓。血壓是未稍動脈向分支血管推動的壓力,我們日常所說的血壓之意是指手臂動脈的血壓。血管內側擠壓的壓力在心臟收縮時高,稱收縮壓;在心臟擴張時低,稱舒張壓。 |
3. |
血壓的測量:測血壓通常是用血壓計及聽診器,間接測量上有肱動脈的血壓。在一般情況下,可依下述的方法作較迅速確實的血壓測量:
- 先將血壓計置於垂直位置,再將其加壓袋平實的綁於上巿內側部分,其近心端應勿為衣袖所卡緊,其下緣應距肘窩處一吋。
- 綁好加壓袋後,快加壓打氣(每一次打氣應使水銀計內的水銀上升10毫米左右)。邊打氣邊聽診,至無音響時再加壓使水銀面上升約30毫米,然後,緩慢放氣減壓(放氣的速度應以每秒約
2毫米為準),才作較準確的聽診。
- 在減壓過程中,由聽診器所聽得的第一聲在水銀計上所顯示的讀數,應記錄為「收縮壓」:音響消失時的讀數應記錄為「舒張壓」。假若音響消失點過低或降至零度仍可聽到音響時,則應同時記錄音響轉弱時久讀數,即其記錄應為「舒張壓範圍」,這些音響常依「柯勞克夫氏音響」予以分期(嬰兒及兒童的舒張壓則應以轉音點讀數作記錄較為準確)。
- 假如測量一次沒有聽清楚,則應先將血壓計放氣使水銀面至零,再仔細的作另一次測量,於必要時,可同時以觸診校正之。其結果可能有二:(a)若聽診與觸診結果相同,更可確定「收縮壓」的讀數,以作紀錄。(b)若聽診與觸診所得結果不同,則應以其中的較高者作為「收縮壓」,予以記錄。
|
4. |
高血壓病人的判定:判定病人是否患有高血壓,必須非慎重,因為高血壓病人可能需要長期控制飲食或長期用藥物,改變原來的生活作息。況且降血壓藥物的副作用並非常見,稍一不慎,病人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高血壓的診斷不能依據單次的測量數值;每次門診至少需量二至三次,而每兩次間隔十五分鐘以上。另外量血壓時須放鬆心情,測量前一小時之內不要食用刺激性食物及避免做激烈運動,免得影響血壓值。每個人最好都能學會使用血壓計,作居家測量。政府將高血壓標準向下修正,未來高血壓的流行率必然大幅提高。按美國的新標準,三分之二的中年人未來將被診斷罹患高血壓,三分之一中年人的血壓需要治療。如此國民為了自身健康,最好能學台使用血壓計,共同防治高血壓。 |
5. |
血壓計的選擇:最好是水銀式且利用聽診法來測量較為準確。 |
|
(六) |
貧 血 |
|
1. |
定義 |
|
一般而言,每100C.C.血液中,所含的血色素少於14.5g ,紅白球數目於1mm3少於4,000,000個時,就稱為貧血。女性之血色素正常值較低,所以血色素必須少於12g,才可視為貧血。另外一個值得糾正的觀念是:血壓低時並不表示貧血,貧血通常是許多疾病症狀之一,很少是原發性的(即先天性或原因不明)。 |
2. |
種類 |
|
(1) |
失血性貧血:正常人在急性出血後,需以1~3天時間來彌補。此時紅血球濃度極低,需費是3~4週才可恢復正常。此種貧血如胃潰瘍、子宮出血、##蟲病患者即是。 |
(2) |
再生無能性貧血:骨髓無法行使造血功能,如受γ射線會將骨髓破壞,或X射線治療頻繁,或對工業化學物質及藥物敏感者均可能引起此種貧血。 |
(3) |
成熟衰竭貧血:紅血球形成過程中依賴維生素B12、葉酸及胃黏膜內在因子來達到成熟。若少其中一個因子,紅血球即無法成熟。 |
(4) |
溶血性貧血:先天性因素是此種紅血球一進到微血管就會破裂。雖骨髓仍正常製造,但紅血球無法生存很久。後天性因素則是Rh(+)胎兒與Rh(-)母親所引起或輸血反應、眼鏡蛇的毒液、某種藥物、自動免疫之過程或瘧疾引起。 |
(5) |
鐵缺乏性貧血:紅血球中血紅素濃度降低。 |
(6) |
惡性貧血:紅血球數目降低,血紅素濃度下降,又叫高色素大血球型貧血症。每一紅血球平均直徑增大至8~9μ,平均容積是135μ3。 |
|
3. |
地中海型貧血 |
|
又稱海洋型貧血,它是一種隱性遺傳的血液疾病,主要分布於地中海附近、臺灣、中國大陸長江以南和東南亞一帶。有一個異常基因來自父親或母親,但不曾發病稱為帶因者,在臺灣地區每一百人約有
6人;有兩個異常基因來自父母為重型者,會造成胎死腹中、出生時死亡或出生後2、3個月時發生嚴重貧血現象,需終生血或骨髓移植。因此孕婦接受此型貧血帶因者的篩檢十分重要。 |
4. |
不良後果 |
|
貧血表示血液稀薄,因此氧氣或醣類等營養成分無法充分地被送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送至腦部的氧氣或葡萄糖不足話,身體會感覺懶散,對於任何事情都無法敏感地反應。此外,患有貧血的人其胃液的分泌也會不足,所蛋白質含量多的食物就無法消化。如此使人容易反應遲鈍,胃的消化也不好。 |
|
(七) |
白血病 |
|
1. |
種類 |
|
(1).淋吧性白血病:淋巴性細胞有不定形之增生,此乃在淋巴結或其他淋巴性織開始,再延伸到身體其他部位。
(2).骨髓性白血病:其骨髓性細胞有不定形之增生,先在骨髓,再延伸至全身。
|
2. |
影響 |
|
(1)、癌細胞會轉移到其他不該生長的部位,繼續分裂。骨髓中癌細胞大量增殖的結果,會侵犯周圍的骨質,因而引起痛覺,同時也容易造成骨折。不論白血病是起於骨髓或淋巴系,癌細胞幾乎均會侵犯到脾、淋巴結、肝及其他特殊的血管區。癌細胞在這些器官大量繁殖的結果,不但會侵犯周圍組織,也奪取了這些組織所需要的養分,最後使得這些組織為之崩解。
(2)、白血病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使病患極易受受到感染、嚴重貧血及有出血傾向。出血傾向是因正常骨髓被癌細胞所取代,於是血小板大量減少所造成。
(3)、最後也可能是最大的影響是,因為癌細胞過度增殖,耗費了大量細胞代謝作用所需要的生活物質,特別是胺基酸與維生素,於是造成病人體內能缺乏。此外,過度消耗胺基酸的結果,使得體內的蛋白質組織如肌肉等迅速崩解,長久下去,病人終因極度衰弱而致命。
|
|
(八) |
血友病 |
|
1. |
原因:為缺乏凝血作用的一種疾病,血友病最常見的三種原因:(1).缺乏FactorⅧ典型的血友病)─占全部血友病之83%,(2).缺乏FactorⅨ(─占全部血友病之15%,(3).缺乏FactorXI─占全部血友病之2%。 |
2. |
症狀:容易出血是血友病最顯著的症狀,假如患者一旦受輕微創傷就會流血不止而危及生命。很多有血友病者,在生命早期即可導致死亡,其中出血不太嚴重者,常見於運動後節會出血,長久下去使關節遭受嚴重的損傷。利用純化凝血因子可使他在短暫幾天內得到止血的目的。 |
3. |
血小板數目過少患者也會如血友病患者一樣,具有出血現象。出血的血管是微血管,而引起全組織小點狀出血,即俗稱紫斑症。 |
4. |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症:常接受他人輸血,引發抗體來破壞血小板,或骨髓受藥物敏感及放射性損傷而引起發育不良,惡性貧血者也會引起小板數目減少。 |
|
(九) |
血液循環 |
|
1. |
大循環:血液經由左心室發出的主動脈,分布到全身各小動脈,進入組織周圍的微血管,由上入小靜脈,小靜脈匯戊大靜脈,再流入右心房。這一循環徑路,血液分布到身體各部細胞,所以又叫體循環。大循環的主要作用在供給組織細胞的養料,並移除組織細胞活動後產生的癈物。 |
2. |
小循環:進入右心室的血液,在右心室收縮時,被送到肺動脈,由此進入肺臟,分成小動脈,最後進入肺泡壁的微血管。肺泡壁微血管的血液流入小靜脈,匯合至肺靜脈,又回到左心房。這一循環的徑路是到肺臟的,所以又稱肺循環。肺循環主要的作用是氣體交換。 |
|
(十) |
淋巴系統 |
|
淋巴系統是一個遍佈全身各處的管路,它吸收存在於細胞間空隙的組織液。組織液是由微血管壁逸出的血漿和白血球所組成,當肌肉收縮時,會將組織液擠入淋巴管,進入淋巴管的組織液則稱為淋巴。淋巴最後進入靠近心臟的靜脈再回到血液。
淋巴結在鼠蹊部、腋窩、頸部及其他部位可以觸摸得到,當身體受到感染時,淋巴結內的白血球會將入侵的細菌消滅掉,但有時會引起淋巴結腫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