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的發展

第一代電腦(1946年∼1954年)
  人類第一部電腦ENIAC是以真空管為主要元件而製成的。真空管有易發熱、佔空閒、壽命短、易故障等缺鈍。所以到了1950年的末期便為電晶體的電腦所取代了。

第二代電腦(1954年∼1964年)

  三位物理學家於Bell實驗室成功地研究出第一個電晶體,從此電晶體就被大量的應用在電子科學的領域。IBM公司率先製造出第一部以電晶體裝配的電腦。

第三代電腦(1964年∼1970年)

  科學家利用物理及電子學的特殊技術,將數萬個電晶體元件存放到比手指甲還小的晶片 ,也就是所謂的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簡稱IC)。以積體電路製造的電腦體積更小、可靠度更高、更省電、製造成本也較低。

第四代電腦(1971年∼至今)

  由於積體電路技術的改進.而製造出高密度的積體電路叫做超大型積體電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簡稱VLSI)。以VLSI製作成的電腦價格便宜、使得人人都能擁有電腦的時代於焉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