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使用電腦的倫理
一般目標:
1.了解什麼是電腦倫理。
2.學習並養成遵守電腦倫理規範的好習慣。
具體目標:
1.能任舉一例說明什麼是電腦犯罪,並表達本身合法使用電腦軟硬體的意願。
2.能說出電腦倫理的意義。
3.能任意舉出三個例子,說明電腦初學者如何培養遵守電腦倫理的良好習慣。
4.能任意舉出兩個例子,說明使用電腦時已侵犯他人的隱私。
5.能任舉一例說明如何正當使用電腦網路。
6.能了解軟體是一種智慧財產並表達尊重著作權、不任意複製及盜用的意願。
7.能了解什麼是軟體使用者授權合約書。
8.能了解軟體合法使用人數的限制。
9.能了解軟體複製時的限制。
10.能說出軟體出租、借用、轉讓及贈送的限制。
11.能任意說出二個我國的資訊相關法規或執法單位。
二、資訊安全
一般目標:
1.了解資訊安全的重要性並分析影響資訊安全的因素。
2.學習就實體、系統、程式、資料及人員等五個層面來保護資訊的安全。
具體目標:
1.能任舉一例說明資訊安全的重要性。
2.能任意舉出三個影響資訊安全的「自然災害」因素。
3.能任意舉出三個影響資訊安全的「物理」因素。
4.能任意舉出三個影響資訊安全的「人為疏忽」因素。
5.能任意舉出三個影響資訊安全的「違法行為」。
6.能任意舉出三個影響資訊安全的「生物破壞」因素。
7.能舉例說明實體安全層面的注意事項。
8.能了解網路作業系統的「登入」驗證程序及用途。
9.能了解個人電腦的開機密碼驗證功能。
10.能說明如何事先預防電腦病毒的感染。
11.能正確說出電腦中毒後的掃毒處理程序。
12.能說出資料備份的定義與目的。
13.能了解「人」是資訊安全維護最重要的因素,並表達本身對資訊安全維護的認同。
教學準備
一 、教 師
1.詳閱課本第1課各單元內容。
2.自報紙、雜誌或網際網路蒐集有關電腦倫理、電腦犯罪及資訊安全的最新時事案例,以加強學生學習動機。
3.準備本課所需之投影片、掛圖或電腦範例檔案等資料。
4.檢查並設定電腦教室內個人電腦中Windows95作業系統,供學生實習。
5.電腦教室內若設有電腦網路時,請設定並啟動網路作業系統登入驗證功能,以供學生練習網路登入操作。
6.檢查並啟動電腦教室環境控制設施,如:電源開關、電源穩壓、不斷電、空調、除溼等系統,以利教學活動之進行。
7.檢查並設定電腦教室內教學輔助設備、如:投影機(板)、網路或教學廣播系統、錄放影系統及擴音設備等,以利教學活動之進行。
8.視上機實習實際需求,決定是否要求學生自備磁片。若需要求學生自備磁片時,應提早一週宣布,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準備磁片。
二、學生
1.預習課文第1課的各單元內容。
2.複習WIndows95和滑鼠之基本操作。
3.依教師的要求,準備實習用的磁片。
教學活動
1.教師說明電腦倫理的意義,並提醒學生平常操作電腦時養成遵守電腦倫理的良好習慣。
2.請學生分組討論,電腦教室使用規則各條文的訂定動機(為什麼要訂這一條?),並發表遵守這一條規定能使學生得到什麼好處或避免什麼壞處。
3.教師說明並舉例尊重個人隱私權的重要性,以及在電腦使用過程中侵犯他人隱私的傷害。
4.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自己有哪些私密資料是不可隨便公佈或侵犯的,如:身分證字號、銀行或郵局帳號、提款卡密碼、信用卡、卡號、薪水多寡、存款數目、醫療病歷、戶籍資料、電腦網路帳號和密碼等。
5.教師說明使用電腦網路帳戶,申請與上網操作應注意的事項,補充說明網際網路上可能隱藏的陷阱(不實廣告、詐欺等),並請其有上網經驗的學生發表常上哪些網站?內容正當嗎?是否有一些有趣或不愉快的經驗?
6.教師向學生預告:有關於網際網路的實際上網操作將於第5課中詳細介紹,以引起學生熱切的期待。
7.教師說明電腦軟體是智慧財產,須合法取得、合法使用,並舉一個最新發生的違法案例,以加深學生印象。
8.教師展示合法取得的原版軟體光碟片或磁片,以及使用者授權合約書,並說明合約書內常見的使用規定事項。
9.教師可用一些假設的案例來引導學生討論,軟體取得和使用的合法與否,如:1.買一套軟體,拷貝分送(或出售)是違法的行為。2.買一套軟體放在網路上供朋友自行取用是違法的行為。3.將軟體複製保存起來,以便原版磁片毀損時可復原使用是合法的行為。4.軟體複製自己保存,將原版軟體送給別人是違法的行為。
10. 學生依教師指導分別討論上述案例的合法性,並發表意見。
11. 教師簡要介紹我國資訊相關法規,如:著作權法、刑法修正草案增列電腦犯罪罰則、國家機密保護辦法、電腦處埋個人資料保護法等。
12.教師簡要介紹我國電腦犯罪的執法單位,如:台灣高等法院「電腦犯罪防制中心」、警政署與交通都的「電信警察隊」等。
13.教師公佈「隨堂練習」的正確答案,並綜合學生發表的意見作總結。
14.學生訂正「隨 堂練習」中答錯的題目,並補充「想一想」的答案。
15.本節主要在讓學生了解電腦理的意義和重要性,並能體會訂定各種電腦法規、電 腦教室管理辦法和使用規定的必要性,在日常電腦操作過程中,養成遵守電腦倫理 的好習慣
16.教師以提款卡(金融卡)或政府規畫的「國民身份健保合一智慧卡(國民卡)」為例, 說明電腦資訊處理是未來大勢所趨
17.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並發表:一 旦資訊安全遭到破壞,將造成哪些嚴重後果?
18.教師說明資訊安全的重要性,並引導學生討論(或票選),哪些因素最易發生於校內或家中的電腦上?如何預防?
19.教師統整上述討論,補充歸納五個資訊安全層次,並強調「預防重於治 療」。
20.教師說明電腦機房、電腦教室設置及管理的各個注意事項。
21.教師說明電腦設備本身的使用與定期檢修等注意事項。教師就校內電腦機房、教室曾發生的實體安全相關案例,如:颱風淹水、遭竊、 跳電……,提出供學生思考與討論。
22.請學生分組觀察及討論校內電腦機房、教室、設備的實體安全有哪些缺失,應如何改善?
23.教師說明電腦網路資源共享的觀念,上機展示說明網路作業系統對使用者帳號和密碼,進行網路登入驗證的程序。
24.說明單機本身安全管理的缺點,上機展示說明硬體密碼設定的功能
25.教師說明病毒預防措施,並引導學生討論及發表:1.市面上有哪些書報雜誌有報導病毒資料? 2.是否有因為拷貝他人磁片而感染病毒的經驗或從網路下載資料而中毒的經驗?
26.教師說明並展示以防毒軟體掃描病毒的過程,引導學生討論及發表市面上有哪些常見的防毒軟體?是否有使 用的經驗?
27.教師強調定期複製重要資料檔案的重要性。
28.教師說明並展示電腦中毒後的補救程序,引導學生討論及發表: 1.曾見過或聽說過電腦病毒發作時會有哪些徵狀? 如:奇怪的畫面、異常的硬碟讀寫動作、莫名其妙當機、無法開機……。 2.是否有中毒之後的掃毒經驗?後來如何解決的?
29.教師說明在電腦中最重要的是「資料」。引導學生討論資料會被儲存在哪些媒體內?如:磁片、光碟片、硬 碟、磁帶、紙本。我們應如何保管、標示這些資訊媒體?這些媒體可能遭到哪些破壞?
30.教師說明資料備份的觀念,並以實際上機展示資料備份和復原的程序。
31.教師說明「人」,是落實資訊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並強調除了學習電腦操作技術之外,建立電腦倫理觀念,遵守資訊安全的規定,才能確保資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