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計算機的沿革
隨著時代的演變,需要處理的間題愈趨複雜,計算工具也不斷的改進與創新。以下是一些較著名並與計算機有密切關係之發明:
1642年 | 巴斯卡為任職稅務局長的父親解決稅金計算所設計的加法器,創造了計算機的機械時期。 |
1804年 | 法國織布工人查卡得(Joseph Jacquavd)發明了自動編織圖案的織布機,這種織布機能利用不同的打孔卡片編織出不同的圖案。雖然織布機不是計算機,但它利用打孔卡片的方法影響了以後計算機的設計。 |
1822年 | 英國劍橋大學的巴貝奇(Charles Babbage)發明差分機,可用來作簡單的四則運算。 |
1833年 | 巴貝奇開始建造分析機,但是因財力與技術上的困難而始終無法完成。當時巴貝奇的分析機構想已具有一些今日電子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因此巴貝奇被尊稱為「電腦之父」。 |
1886年 | 美國何樂里(Herman Hollerith)為了協助美國1890年人口普查之統計工作而設計出以打孔卡片為儲存資料的計算機器。 |
1906年 | 美國人費樂斯(Lee DeForest)發明了真空管,用來將天線的信號放大。真空管在四十年代與五十年代被用來作為電子計算機的主要元件。 |
1939年 | 美國愛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College)的阿塔那索夫教授(John Atanasoff)在貝利(Clifford Berry)協助之下,製造出人類的第一部電子計算機。並命名為ABC。這也是第一部採用真空管為主要元件的電子計算機。 |
1946年 | 美國賓州大學的莫克利教授(J.W. Mauchly)與伊拉特教授(J. PreSper Eckert),為了軍方需要而設計一部名為ENIAC的電子計算機,共耗資150萬美元,由18,000個真空管所構成,揭開了現代電子計算機歷史的序幕,也是「第一代電子計算機」的開始。 |
1946年 | 美國數學家范紐曼(Johnvon Neumann)捉出內儲程式的觀念,提議將程式和資料同時儲存在計算機的記憶體中。 |
1947年 | 美國著名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發明了電晶體元件。電晶體不但是在十年後取代了真空管,成為「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主要元件。 |
1949年 | 英國劍橋大學完成世界上第一部大型內儲程式電于計算機,EDSAC。在這種內儲程式電子計算機中,每當操作員要執行一個新工作,只須輸入一組新的程式即可得到結果。 |
1951年 | 美國 SperryRand公司建造 UNl-VAC-I電子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部大量製造的商業電子計算機。UNIVAC-I完成後最先做的工作是人口普查。 |
1954年 | 美國貝爾實驗室利用電晶體代替了真空管製造出世界第一部以電晶體為主要元件的電子計算機(TRADIC),開創了「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時期。由於電晶體取代了真空管,使得計算機的體積、耗電量、散熱量、處理速度、穩定性、價格等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 |
1958年 | 美國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發明了積體電路,不久之後積體電路又取代了電晶體成為電子計算機的主要元件。所謂積體電路就是把電路的所有元件如電晶體、電阻、二極體等聚集在一個晶片(Chip)上。如此不但體積更加縮小,處理速度也增快,成本更為低廉。 |
1964年 | 美國lBM公司使用積體電路開發了System/360電子計算機,同時也進入了「第三代電子計算機」時期。 |
1970年 | 隨著積體電路不斷的改良,每個晶體上所含的電子元件數目也不斷的增加,此年一些電子計算機開始使用大型積體電路(LSI),因此有人將1970年劃分為「第四代電子計算機」的開始。 |
1971年 | 美國Intel公司發表了第一個微處理機4004,它只有1/6吋長和1/8吋寬,含有2250個電子元件。微處理機的誕生,改變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方向。因為它的價格低廉,使得一般大眾都能買的起電子計算機。 |
1977年 | 美國Apple公司的Apple II電子計算機問世,成為受歡迎的個人電子計算機。 |
1981年 | 美國IBM公司推出了個人電子計算機,稱為 IBM PC,很快的成為個人電子計算機的主流。 |